王云路

发布时间:2006-03-02浏览次数:8719

 

姓名:王云路
部门:《汉语史学报》编辑部
学历: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及方向:中古汉语,训诂学
 
简历:
王云路,女,19593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77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读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导师为郭在贻先生。1989年至1992年在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在职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姜亮夫先生。从1985年至今在杭州大学(1998年合并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和训诂研究。1992年评为副教授。1996年评为教授。1997年起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199812月到台湾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训诂学学术研讨会,并应邀到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作学术报告,同时应邀访问了中正大学、台南师范学院。1999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到2002年任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讲授“中古汉语研究”和“训诂学”课程。2000年起任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训诂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民盟中央委员,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妇女联合会执委,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大学统战理论研究会会长;《汉语史学报》主编,《古汉语研究》编委等。主要研究中古汉语和训诂学,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与方一新合著)、《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词汇训诂论稿》、《六朝诗歌语词研究》等,曾获北京大学第五届王力语言学奖,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目前正在主持或主要参与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史”、“中古汉语词典”以及“孙诒让全集”的整理研究工作。自1990年以来开设的课程有:为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训诂学》和《中古汉语研究》,为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文字学》、《清代语文学概述》和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开设的基础课《古代汉语》等。现带7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
 
主要课题:
1.六朝诗歌语词例释,浙江省社科基金,19971999年。
2.中古汉语语词集释,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9992001年。
3.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20012004年。
4.孙诒让全集整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20012006年。
5.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基金,浙江省政府,2001年。
6.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概论,浙江省政府重点课题,2002年。
7.中古汉语词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20032005年。
8.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国家社科基金,20065月-2007年。
9.中古汉语资料汇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006年-2008年。
10.中古复音词结构类型及意义演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2007JJD740068
11.今训汇纂(魏晋南北朝卷)11JJD740016
 
主要专著或译著1990年以来)
1.《<荀子>选译》,四川巴蜀书社,199110月。
2.《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7月,与方一新合著。
3.《中古汉语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0月,与方一新合著。
4.《<管子>译注》,广西教育等出版社,19959月,与方一新合译。
5.《新译<吴子>读本》,台湾三民书局,19961月。
6.《新译<司马法>》,台湾三民书局,19961月。
7.《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月。
8.《六朝诗歌语词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8月。
9.《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7月,与方一新合作主编。
10.《古代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1月,与祝鸿熹等合作。
11.《<荀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9月,与史光辉合作。
12.《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月,主编。
13.《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月,主编。
14.《郭在贻文集》,中华书局,20025月,主编之一。
15.《汉语史学报》(第二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月,主编。
16.《词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7月。
17.《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月,主编。
18.《高中文言文评注直译》(高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0月。
19.《高中文言文评注直译》(高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7月。
20.《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月,主编。
21.《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与方一新合著。
22.《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月,主编。
23.《汉语史学报》(第七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月,主编。
24.《中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101月(上下册)。
25.《汉语史学报》(第九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8月,主编。
26.《汉语史学报》(第十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月,主编。
27.《中古汉语论稿》350千字(中华书局)。
 
主要论文1984年以来):
1.《文心雕龙熔裁篇》“二意两出”新解,《文学评论》,19846期。
2.古书句读札记,《杭大学报》,19853期。
3.“豆逼”是什么,《辞书研究》,19861期。
4.读《读书杂志》札记,《中国语文》,19861期。
5.“往往”可作“纷纷”解释,《疑难字词辨析集》,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6.“无害”作“无比”解的缘由,《疑难字词辨析集》,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7.“之”的一个特殊用法,《疑难字词辨析集》,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8.《读书杂志》失误举例与分析,《文史新探》,19882月。
9.《读书杂志》志疑,《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创刊号)。
10.古籍误注举例,《文献》,19881期。
11.王念孙“乘”字说简论,《杭大学报》,1988年第1期。
12.古书句读札记,《古籍点校疑误汇录》,1989中华书局。
13.姜亮夫先生学术活动漫记,《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9年第5期。
14.试论《读书杂志》,校释特色,《古文献研究》,一辑19896月。
15.望文生训举例与探源,《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8期转载。
16.词语探源数则,《词典研究丛刊》,1990年第2期。
17.《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杭大学报》,1990年第2期。
18.说“脚”,《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8期。
19.汉魏六朝语词札记,《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1期。
20.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收获——读《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方一新合作),《古汉语研究》,19922期。
21.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辞书研究》,1992年第3期。
22.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古代医术,《杭大学报》,1992年第3期。
23.语辞辑释(黄征; 王云路; 黄灵庚; 段文清; 周志锋; 吴辛丑; 袁津琥),《古汉语研究》,1992年。
24.说“不废”,《语文建设》,1992年第8期。
25.“师”和“医师”,《语文建设》,1992年第12期。
26.辞书失误考略,《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
27.难以忘却的思念,《古汉语研究》,1993年增刊。
28.《世说新语辞典》读后(与方一新合作),《中国语文》, 1993年第5期。
29.读《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与方一新合作),《古汉语研究》, 19941期。
30.历代汉魏六朝诗歌语词研究简述,《‘94语言论丛》,199410月。
31.《诸病源候论》释词,《杭大学报》,1994年第4期。
32.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中古文献校理,《中国语言学报》,第719954月。
33.中古诗歌语言源流演变述略,《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4.汉魏六朝语词札记,《古文献研究》,第219952月。
35.《太平经》释词,《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1期。
36.读《诸病源候论校注》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12期合刊。
37.黄季刚先生《<文选·奏弹刘整>评点》补说,《三馆论坛》,第31995年。
38.《太平经》语词诠释,《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39.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古籍校注,《文史》,第411996年。
40.论诗歌注解中的似是而非现象,《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41.“精彩”探源,《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42.试说“冰矜”,《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
43.谈谈汉语中的听音为字现象,《语文建设》,1996年第5期。
44.中古诗歌误字略说——兼谈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校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4期。
45.说“商女”,《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
46.云从先生二三事,《书魂》,1996年。
47.汉魏六朝诗歌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古代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2月。
48.论诗歌注解中的似是而非现象,《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712月。
49.简述汉魏六朝诗歌中的新词及其分类,《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50.谈六朝史书与词汇研究,《中国语文》,纪念集19976月。
51.说“儿”,《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19986期全文转载。
52.谈谈词缀在古汉语构词法中的地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19987月。
53.从《汉语大词典》看六朝诗歌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8月。
54.汉魏六朝诗歌语词探源,《第二届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9812月。
55.谈“即音求义”与“据音系联”,《‘98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6月。
56.汉魏六朝诗歌校注释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
57.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中国语文》,1999年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20002期全文转载。
58.评《佛经续释词》(与方一新合作),《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59.《世说新语译注》读后(与方一新合作),《书品》,1999年第6期。
60.“云雨”漫笔,《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
61.中古常用词研究漫谈,《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月。
62.寒山诗的“知音”和“明眼人”(上)——读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书品》,2001年第3期。
63.寒山诗的“知音”和“明眼人”(上)——读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书品》,2001年第4期。
64.百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述略,《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转摘。
65.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10期全文转载。
66.《高中生重点掌握文言词全编》序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9月。
67.释“若一”——兼谈词典收词问题,《古汉语论集》,岳麓书社20021月。
68.谈“摒挡”及其相关词语的附加式构词特点,《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8期全文转载。
69.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与方一新合作),《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70.可贵的师承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1.评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与方一新合作),《语言研究》, 20024期。
72.近代汉语词汇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9月。
73.《�书详注》笔谈(卞孝萱; 汤志钧; 祝鸿熹; 李开; 徐超; 杨端志; 王云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9月。
74.说“打点”,《语言文字学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月。
75.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76.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雪泥鸿爪》,中华书局,20038月。
77.读《管锥编》,、《宋诗选注》,献疑,《文学遗产》,20032期。
78.日本汉籍与近代汉语研究举隅《钱江学术》,第一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10月。
79.从“声张正义”说起,《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6期。
80.试论外族文化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语言研究》,2004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6期全文转载。
81.从“蒙免”、“鞭耻”说起——谈一种特殊的汉语构词方式,《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12月出版。
82.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与郭颖合作),2005年第1期,《古汉语研究》。
83.从“庸何伤”说起——谈古今汉语的沟通,2005年第2期,《中国典籍与文化》。
84.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日本学、敦煌学、汉文训读的新展开》,日本汲古书院20055月;上海��出版社《敦煌�·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85.试说“鞭耻”——兼谈一种特殊的并列式复音词,2005年第5期,《中国语文》,454458页。
86.谈谈词缀在古汉语构词法中的地位,《中古汉语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
87.试说翻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理据,《语言研究》,20062月;人大复印数据《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200610月。
88.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台湾中央研究院《山高水�:丁邦新先生七秩���文集》,200612月。
89.试论近代连绵词的产生方式,《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书局,200612月。
90.论词语结构在词义分析中的作用,《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12月。
91.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中国语文》,20073期。
92.关于《钱塘记》的几个问题,《文献》,20073期(与许菊芳合作)。
93.释“零丁”与“伶俜”,《古汉语研究》,20073期。
94.论四声调序与复音词的语素排列,《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
95.释“首告”,《语言研究》,(与吴欣合作)20081期。
96.释“踊跃”及其他——兼谈词义演变的相关问题,《中国语文》,(与张凡合作)20083期。
97.论“老小”的“妻子”义(与陈敏合作),《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98.论具体语素与抽象语素的结合,《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月。
99.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风则江大讲堂》,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月。
100.说“谷气”和“消化”(与王前合作),《语言研究》, 20092期。
101.《都城纪胜》书名考略(与吴欣合作),《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6期。
102.说“~奴”(与陈敏合作),《古汉语研究》。
103.试谈古医书两组同义词的变化消长,《语言研究》20092期, 90-92页。
104.试论语言研究与先秦礼仪的关系,《文史》20092期,41-48页。
105.“烦疼”辨析,《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3期。     
106.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4
107.“肠”和指称“腹”及其成因(与方一新合作),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           
108.说“接�”(与曹海花合作),《文献》,20103期。
109.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综述(与楚艳芳合作),《古汉语研究》2010,351-58页)。
110.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与黄芷青合作),《中国语言学年鉴》,20109
111.再论汉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汉语史学报》第九辑 2010,8月(135-144页)。
112.试论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语言研究》,20112月。
113.从词汇史的角度看《燕丹子》的成书年代——与《史记•刺客列传》比较,《文史》,20112月。
114.再论汉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12月。
115.关于三字连言的重新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113期。
116.“南北”“东西”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17.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18.“寒暄”问候义产生年代考——中古礼仪词语考释之一,《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
119.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与张良合作),《中国电力教育》,201212月。
120.“按()”词义考,《语言研究》,20137月。
121.从“声张正义”说起,《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出国(境)经历:
1199812月到台湾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训诂学学术研讨会,并应邀到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作学术报告,同时应邀访问了中正大学、台南师范学院。
220018月应邀参加在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第4届“古汉语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系;
320023月应邀参加香港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应邀访问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10月,应邀访问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部,参加“古代书籍的交流”国际学术会议。11月,参加由台湾中正大学主办的“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420051020日至1026日,王云路教授应邀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召开的“第二届汉语史研究和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王云路报告的论文题目是:《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王云路还应邀访问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参观了图书馆等。此次应邀参加会议的中国大陆学者有7人,两年前的第一届学术会议受邀参加的大陆学者是北京大学的蒋绍愚教授和浙江大学的方一新教授。
520051210日至200636日,王云路教授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和访问,期间还应邀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进行短期的访问和学术交流。
62006111日到哈佛大学东亚系作学术演讲。
72006119日至22日到费城宾夕发尼亚大学东亚系作学术演讲。
82006130日至22日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学术演讲。
92006225日至31日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作学术演讲。
10200631日至5日在加州伯克利,2日参观伯克利分校,与图书馆周欣平馆长交谈,参观图书馆。
112006925日-2006128日,王云路、方一新教授一起赴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用的是学校的包氏基金。巴黎国家高等社科院语言所的研究人员有30多,与相关专业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如研究汉语语法的贝罗贝教授、研究甲骨文的罗端教授、研究汉语人类学的沙加尔教授、研究汉语历史的游顺钊教授、徐丹教授等进行了学术交流。作了题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的专题讲座。在法期间,还应邀为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研究生作了“汉语词汇研究方法”的讲座,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和风景名胜。
122007817日至93日,王云路教授(与方一新一道)受日本北海道大学松江崇先生邀请,到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参加“通过日中两国资料的中古汉语研究的新展开”研讨会,王云路教授发表的论文是:“韵律与汉语的成词问题”。期间还应邀访问了东京早稻田大学等,与日本汉学家二松学舍大学佐藤进先生、早稻田大学古屋昭弘先生以及稻田耕一郎等等进行了交流。在京都、大阪等地,与平田昌司先生、衣川贤次先生、玄幸子先生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132008224日至36日,应遇笑容教授之邀,王云路、方一新教授一起,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学术交流,进行汉译佛经的语言研究。
 
获奖:
1.《〈读书杂志〉志疑》,1990年论文获浙江省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2.“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等论文,1992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古文献奖学金一等奖。
3.望文生训举例与探源,1992年论文获浙江省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4.《中古汉语语词例释》,199310月获第五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三等奖。
5.《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199812月获浙江省社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6.《六朝诗歌语词研究》,2001年获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7.《六朝诗歌语词研究》,2002年获浙江省政府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8.《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2002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9.《词汇训诂论稿》,2003年获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0.《词汇训诂论稿》,2004年获浙江省政府12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11.试说“鞭耻”——兼谈一种特殊的并列式构词方式,2007年获浙江省第17届哲学社会12.科学成果二等奖。
132001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14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工会“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女教职工。
152001年获浙江大学事业家庭兼顾优秀教师称号。
162006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17.《中古汉语词汇史》,201112月获得浙江省政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