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池昌海,汉族,祖籍浙江平阳,生于安徽宣城,1964年3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兼职有: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库成员、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主要讲授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现代语言与文化、修辞学。
课题:
1. 汉语修辞与汉民族文化u29901[0.2万]
2. 汉语文化修辞学论纲F00001[1/1]
3. 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1/1]
4. 史记同义词研究[1/1]
5. 先秦汉语修辞研究[1/1]
6.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系统演变研究及其认知分析[1/9]
编著:
《汉语语言学》(参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史记>同义词研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现代语言学导论》(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汉语研究新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现代语言学导论》(主编,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现代汉语通论》(参编,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陈望道全集》(10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编,320万字;
《先秦儒家修辞要论》,中华书局,2012年1月,35万字;
《现代语言学导论》(第三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浙大出版社,2012年6月,33万字。
论文:
1.谈谈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区别,《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
2. 谈谈修辞学的研究角度,《修辞学研究》,(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 “吃”语言与“吃”文化,《杭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1期。
4. “吃”语符列与其负载的文化信息,《宏观语言学》,(英国)1992年第1期。
5. 广告创作中对传统文化非精华部分的渲扬,《中国广告》,1994年第1期。
6. 社交障碍及克服障碍的途径》,(译文)《修辞学习》,1994年第1期。
7. 新闻标题实现简练表达的语言途径》,载《’94语言论丛》,(论文集)杭大版1994年。
8. 广告误导面面观,《学习与思考》,1995年第4期。
9. 徐迟散文语言分析,《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7期。
10. 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义”虚假,《修辞学习》,1996年第3期。
11. 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12. “洋名”透视,《学习与思考》,1996年第4期。
13. 相声民族特色藉以实现的符号途径,《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4. 相声包袱的构拟与语用合作原则的偏离,《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5.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7期转载。
16.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9年7期转载。
17.“洋名”综论,《’98语言论丛》,1999年6月。
18.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杭师院学报》,2000年1期
19.孔子的修辞观,《浙大学报》,2000年1期。
20.《史记》中具礼制价值的“死”义词语的语用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原因,《修辞学习》,2000年1期。
21.孔子的儒学修辞思想,《古汉语研究》,2000年4期。
22.《现代汉语》重点、难点及复习方法提示,《河北自学考试》,2000年11月。
23.《史记》的修辞艺术与传统等级伦理文化,《继承与发展》(论文集),2000年6月。
24.恰似一颗青橄榄,欲嚼欲啖涩难耐,《修辞学习》,2001年5期。
25.“玩美女人”侮辱女性了吗?,《语文建设》,2001年8期。
26.《史记》同义词特殊修辞作用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1期。
27.《史记》中“死”义词语语义与分布特征分析,《汉语史学报》,2002年1期。
28.贬佛语汇与汉民族传统宗教心理关系论,《语言与文化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9.二十年征婚启事语体特征变化分析,《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
30.二十年来征婚启事特征变项语言运用变化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3年1期。
31.《史记》中副词“弗”功能特征分析《古汉语研究》,2003年4期。
32.《史记》中副词“弗”修辞功能的计量分析,《修辞学习》,2004年1期。
33.托形格略析,《修辞学习》,2004年5期。
34《史记》,中助动词“可”、“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语言研究》,2004年2期。
35.温州话重叠动词分析,《浙大学报》,2004年3期。
36.二十年来征婚启事特征变项语言运用变化调查,《修辞学研究》,(十)2004年6月。
37.当前杭州市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调查——兼与1990年代作对比分析,《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
38.常识与责任:传媒使用方言现象的语言学考察《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1期。
39.大陆征婚启事二十年来语言运用变化分析,《语言文字学研究》,(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40.(S)+V得+NP+VP句语义指向与歧义分析,《汉语语言学探索》,2007年3月,浙江大学出版社。
41.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2.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4月。
43.《周易》的话语思想《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4.空谷传音凝精粹史论俱佳写华章——评《中国修辞史》,《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月。
45.《左传》名词“活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5月。
46.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47.重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报》,2009年6月。
48.从述谓差异看“春秋笔法”,《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49.新论《诗经》中“兴”的特点与类型,《浙大学报》,2010年第3期.
50.孟子的修辞思想,《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51.《春秋》笔法:句义成分关联与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贬,《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月。
52.荀子的儒学修辞观,《中文学术前沿》,2011年第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
53.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总第175期)。
54.回指形式选择的修辞制约及其功能,《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1期(总169期)。
获奖:
浙江省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1年)
浙江大学光华奖(1998年)
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
浙江省哲学社科奖(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