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汪维辉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07-03-04浏览次数:1539

 

200733晚,“西溪国学讲坛”的第一讲由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汪维辉教授开讲。汪维辉教授,19583月生,浙江宁波人,华中师大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博士,1997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1999年出站留校任教。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研究。著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等。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他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谈谈汉语史研究能力的培养”。

汪维辉教授认为,进行学术研究无非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首先要有怀疑精神以及一定的专业基础。而解决问题,就要具备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要有正确解读典籍的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能力。教授举了一个他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例子。《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有“死不朽”、“死且不朽”这样的话,多出现在某人因战败等原因,有可能被对方国君或本国国君处死的场合。因犯罪而要被处死,为何却要说“死不朽”呢?教授经过排比论证,认为此种情况之“朽”实有“恨”意。《战国策・秦策二》:“秦武王�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而《史�・秦本�》作:“武王�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周室,死不恨矣。’”显然,“朽”确有“恨”意。教授进一步分析,“死不朽”在先秦、两汉时是一句俗语,是说某人很有功业,死了之后可以不朽。这在当事人看来是一种非常自豪的事,自豪也就是没有遗憾了。慢慢的,“死不朽”就有了“死不恨”的意思了。先生还举了梁启超评价高邮王氏父子的话来说明治学的态度。

报告之后,教授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与研究生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