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朱庆之先生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07-03-05浏览次数:1556

 

200734,本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朱庆之博士应邀来本中心讲学。朱庆之,195611月生,江苏宜兴人,华中师大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博士,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四川大学任教,1998年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汉语词汇、佛经词汇。著有《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等。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教授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相扑’语源考”。他以翔实的资料,层层入理的分析向大家论证了“角抵―相扑”的起源、发展、海外流传、“相扑”一词被“摔跤”取代的原因、“相扑”一词的读音等问题。根据文献的记载及出土壁画或石刻等图像资料,先生认为“角抵―相扑”这项运动起源于先秦时期。《事物纪原》卷九“博弈嬉戏”类“角�”条:“今相扑也。《汉武故事》曰:‘角抵,昔六国时所造。’《史记》:‘秦二世在甘泉宫作乐角抵。’”先生通过大量图像资料证明“角抵―相扑”有这样的特点:赤裸上身,下身只穿短裤或布条。这与当今日本的相扑运动完全一致。“相扑”在古籍中分为“非特指”与“特指”两类。“特指”的“相扑”最早见于魏晋时期,且多载于佛教典籍当中,有可能最早用来指称与古印度的一种类似摔跤的运动。后来由于蒙古式摔跤的传入,“相扑”这项运动及其名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在我们的邻邦日本保存至今。

教授的演讲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很受启发。演讲结束后,教授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与大家就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这是本中心和古籍研究所主办的“西溪国学讲坛”的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