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刘丹青研究员来我中心作学术讲演

发布时间:2007-04-20浏览次数:1686

 

2007419下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中国语文》副主编、博士生导师刘丹青先生在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作了《汉语词类类型学初探》的学术报告。

刘丹青先生首先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下简要回顾了汉语词类的研究传统,认为从《马氏文通》到50年代的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都体现了“立足于中西语言的对比,突出强调汉语的特点,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思路,其中包含了朴素的类型学思想,具有类型学意蕴;但在研究的材料基础、成果与见解的借鉴、研究的深入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历史局限。接着,他分析了词类类型学的现状,提出了汉语词类类型学的基本任务,指出汉语词类类型学的重点包括以词类类型学的视角认识汉语方言之间的词类差别,认识汉语和它的亲属语言及邻近语言之间的词类共性与差异,以及认识先秦、中古、近代、现代汉语词类的共性与差异。然后,他重点讨论了汉语实词的若干类型学课题,以类型学的视角审视了汉语各类实词的特别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大词类的范畴地位、词类间的关系和不同词类的类型学特征。最后,他还探讨了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汉语虚词的类型学属性。刘丹青先生认为,语言类型学视角将给汉语的词类研究带来更多新课题的挑战,汉语的词类研究应该回应这些挑战以深化对汉语的认识,并为人类的语言学理论作出更大的贡献。

演讲结束后,刘丹青先生还就听众提出的四声别义、方言中的体标记、语言中的指示范畴等方面的问题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学术报告会主持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涌泉教授认为,刘丹青先生作为汉语类型学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为参加报告会的师生提出了许多非常值得研究的前沿问题,对于推动具有传统训诂学优良传统的浙江大学的语言学研究更接近语言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