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莱顿大学George van Driem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07-07-25浏览次数:2482

 

荷兰莱顿大学George van Driem教授于2007724日晚730930在浙江大学汉语史中心和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做了题为The Tibeto-Burman language family and the ancestry of Chinese(藏缅语系和汉语的系属)的学术报告。

van Driem教授首先指出,喜马拉雅地区有非常丰富的语言资源,仅尼泊尔境内就有80多种语言。基于对喜马拉雅广大地区多种语言进行的广泛调查,van Driem教授指出,从系属关系来看,这些语言和汉语之间的亲属关系要近于汉语和中国境内的很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比如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因此这些语言和汉语应该归于同一个语系。目前关于汉语的谱系分类主要有两种互相竞争的观点:一种认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另一种则认为汉语应归属于藏缅语系。van Driem教授提出,应该用“藏缅语系”来代替“汉藏语系”的提法。

van Driem教授认为,“汉藏语系”这个词实际上是带有殖民和种族歧视色彩的“印度支那语系”的代替品,除了带有政治方面的歧视,从谱系分类上来看“汉藏语系”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它基于这样一株谱系树:

van Driem教授所说的藏缅语系包括汉语,所以不包括汉语在内的藏缅语他称为“截肢的藏缅语”。)

van Driem教授认为,藏缅语是一个语族(language group),而不是和汉语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语支(branch)。印欧语系(Indo-European)的提法揭示了语言间的源流关系,但是上述谱系树却没有显示出这种传承,所以这种分类方法是不科学的。他认为,如下的谱系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地反映了语言实质:

           

    van Driem教授还指出,语言的系属分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单纯依靠生物学意义上传承,一块土地上的现有语言并不一定和这块土地上的古代语言具有传承关系。

    van Driem教授最后还饶有兴致地谈到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人类的基因对语言系属划分的作用,他坦承,人类基因和语言系属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但他透露他的项目已经得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结论,这个谜底他将于明年8月在云南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揭晓。

演讲结束后,van Driem教授还回答了听讲师生提出的“形态在语言的谱系分类中的作用”、“以基因数据来支持语言的谱系分类的科学性”等问题。

学术报告会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王云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出席了报告会。博士研究生张峰辉为报告作了翻译。王云路教授认为,van Driem教授的学术报告富于启发性,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