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日下午,刘丹青教授来我中心做了题为《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的学术报告。报告分为两大部分:一、材料和共性;二、解释和原则。刘丹青先生通过考察几百种汉语方言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发现了与谓词重叠疑问句有关的两条共性:
共性I:因双音节谓词AB的正反问句脱落否定词而造成的重叠问句,只能重叠其中的一个音节(A或B)构成AAB或ABB式,不能重叠整个双音词构成ABAB式。
共性II:在使用重叠问句的方言中,如果有双音节谓词两次都完整出现的AB-Neg-AB式正反问,则肯定有其中一次谓词脱落一个音节的正反问A-Neg-AB或AB-Neg-B式。
在报告第二部分,刘丹青先生对这两条共性作出了三条具有普遍意义而非特设的解释:
原则1:词语的脱落不能以导致语义改变为代价。
原则2:词语内部音节的脱落不能改变词的整一性和语义同一性。
原则3:越是整体性凝固性强的构式其内部成分越容易脱落。
原则4:经济原则在一个结构内的作用顺序是成分的语义贡献由小到大。
这4条原则解释了不允许出现ABAB式问句的共性I和共性II的原因,刘丹青先生还根据前人研究,提出了一条“首尾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解释了为什么语言中只出现A-Neg-AB和AB-Neg-B,却没有逻辑上存在的AB-Neg-A和B-Neg-AB结构存在。
报告会由汉语史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主持,他认为刘丹青先生的报告理论和材料�合紧密,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随后老师和同学就吴语中的疑问形式、重叠疑问的历时发展、语调与疑问构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刘先生一一详细作答。最后,中心彭立贞副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从刘先生的报告中体会到三点:一、要有丰富的材料;二、要有高度的共性;三、要有严密的证明,刘先生的报告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报告。

刘丹青教授在中心作报告。

中心研究生听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