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大学松江崇教授来我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08-08-23浏览次数:1229

 

2008823晚,日本北海道大学松江崇教授应邀来我中心做了题为《汉语词宾语词化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

松江教授在报告中对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宾语词序变化的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依据上古到中古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的不同特点,松江教授把古汉语疑问代词宾语分为三类:甲类疑问代词,如单音节词“安、胡、何、如、若”等,双音节词“何所”,该类疑问代词宾语的特点是自上古到中古一直位于动词前;乙类疑问代词,如“谁”,“何罪”,该类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在上古到中古之间发生了移位现象,从动词之前逐渐移至动词之后;丙类疑问代词,如“何物”,该类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从上古至中古一直位于动词后。松江教授重点分析了乙类疑问代词到中古发生句法移位现象的原因和机制,他认为“谁”在上古作宾格,“孰”作主格,它们在用法上有对立,“谁+动词”的句法语义关系并没有歧义,伴随着“孰”字的逐渐消失,“谁+动词”出现了“主语+动词”和“宾语+动词”两种句法语义关系的歧义现象,为消除这种歧义,“谁”逐渐移至动词后,使用词序手段来标识“动词+宾语”的句法语义关系。而“何罪”到了中古,其句法位置逐渐从动词前移至动词后,主要原因是受到“动词+谁”格式的类推作用的影响。总而言之,消除歧义和类推作用,是疑问代词宾语从上古到中古发生词序变化的主要原因。

报告后,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们同松江教授就报告中的具体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报告由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