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煊先生谈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08-08-24浏览次数:1278

 

824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先生应邀与浙江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学科组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座谈。座谈会上,沈先生结合具体的语言事实,联系当前语言研究的现状,谈了五点想法:

一,是研究语言还是研究理论

先生指出,目前语言学界有的人不立足于研究语言事实,专注于研究理论,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对于理论,先生认为应该掌握各个分支或学派的实质性进展,了解到一个合格的程度,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语用学、篇章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类型学和形式语法等。

关于语用学,先生认为可以往上做,即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但这种研究不易做深做透;也可以往下做,即语用层面与语法层面相结合,揭示语用的法则如何凝固为语法的规则。

篇章分析,重要的有信息结构、话题、焦点,话语标记等。

认知语言学方面,人的认知特点会反映在语言的组织上,因此了解人的认知特点有助于解释语言现象。比如人们习惯于用显著的事物来指称不显著的事物,这在语言结构上会有反映。

语法化的研究包括实词虚化和词汇化(比词大的单位或片断变成词),后者在汉语演变过程中也十分重要。

类型学上,要了解二十世纪的类型学比十九世纪的类型学有哪些重大进步,其中尤以“蕴涵共性”最为重要。蕴涵共性能够排出一个语法等级,从而对语言现象做出倾向性的预测。

形式语法方面,需要了解生成语法学家的重大发现和主要观点。这需要一定的数理逻辑基础和演绎推理训练,可以通过一些跟汉语有关的具体问题的讨论来了解相关的理论。

最后,还有如何与我们国家的传统语言研究结合的问题,不能盲目照搬新理论,要了解传统语法中的精华与不足,解决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摆事实和讲道理

先生认为二者其实是一回事,以他的《李白和杜甫》(载近期《语文研究》)一文为例,先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如果事实摆到了位,要讲的道理也就在其中”。

评判一篇论文的好坏,事实摆到了位,道理也讲透了固然最好,但如果不能两全,那么与其讲很牵强的道理,不如事实摆得很丰富,道理差一点。

三,逻辑先后和历史先后

先生指出,要区分逻辑先后和历史先后,他以吕叔湘先生讲词和词素的关系为例,说明逻辑先后并不因历史事实不符合而被推翻,解释语言现象要打通共时和历时,因为共时的变异是历时演变的不同阶段的反映。

打通共时和历时要注意避免走极端,不能混淆共时和共时,混淆逻辑先后和历史先后。

四,一般和特殊

要区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不能把特殊当作一般来看待,也不能把一般当作特殊来看待。比如汉语里动词作主宾语是一般现象,而名词做谓语是特殊现象,如果把一般当特殊,就会说汉语动词做主宾语发生了“名词化”;如果把特殊当一般,就会说汉语的名词是“分类动词”。

五,协调、周到、简单、贴切

评判一篇研究文章有四个标准:协调,不能互相矛盾;周到,能充分解释事实;简单,一定是非增加不可才增加;贴切,要符合语言事实,追求规律性的东西不可以走得太远。协调和周到大家都会注意,先生着重讲了简单和贴切的重要性。

除了上面五点,先生还认为一个语言研究者必须对语言事实保持敏感,理论的素养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而对语言的敏感需要一定禀赋和平时培养。

 

 

 

肖治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