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4日下午,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吴福祥先生应邀来我中心做了题为《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的学术报告。
在Enfield(2001,2003,2004)、Bisang(1996)、Matisoff (1991)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吴福祥先生对数十种东南亚语言的“得”义语素(‘ACQUIRE /GET/OBTAIN’)的多功能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语义图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东南亚语言“得”义语素的演化路径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吴福祥先生同意Bisang(1996)、Matisoff (1991)和Enfield(2003)的看法,即东南亚语言的“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是语言接触导致的区域扩散的产物,在这一观点的前提下,报告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东南亚语言“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的模式语是汉语,东南亚语言里“得”义语素多功能模式的复制过程也有别于一般的接触引发的语法化现象,其演变路径是“蔟聚”(clustered)式语法化过程。在报告的结尾吴福祥先生还指出,东南亚语言“得”义语素的演化路径实际上是一种“语法化区域”(grammaticalization area)(Kuteva 2000)现象。
报告后,参加报告会的师生们与吴福祥先生就报告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吴福祥先生还应方一新教授的提议,结合自己的治学体会,给在场的研究生们提供了若干学习、研究方面的建议:(1)研究有重点,涉猎无范域,治学眼界要开阔;(2)研究理论、方法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释语言现象,探寻语言规律;(3)要重视积累,不断充实、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4)要保持敏感度,随时记录新的想法,随时保持学习的心态。
本次报告由方一新教授主持。
(杜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