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应邀来杭州参加“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的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向熹先生和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国尧先生分别为我中心做了讲座。
向熹先生讲演的题目是《学习前辈,推陈出新》。先生娓娓道来,从出身于浙江和在浙江做出成就的知名语言学者,如孙诒让、王国维、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的治学、为人讲起,讲到在求学之路上引领他的诸位先生,同时也提及自己的治学、生活经历,闲谈中透着几分严肃,平实中尽括治学的方法。向先生认为从事学术研究,一开始要老老实实地读书,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之前,基础一定要打得宽广些,慢慢地再集中力量深度挖掘,即“普查”、“深挖”。指出“后人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翻新的”。同时,先生提出研究词汇应该注意宏观(框架)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结合。
鲁国尧先生以三句话――“求知是人的本性;求成功是有志者的本性;求卓越是成功者的本性”作为开场白,强调人要有追求,激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鲁先生详细叙述了一个自己研究的例子的全过程:自己如何买书、看书、找书,后来在一本古希腊的诗歌选中发现其中的诗歌并不押韵;于是便寻求其他语言诗歌的翻译,如波斯、梵语、拉丁语等,发现也没有押韵;从而完成了文章:《从希腊、波斯、梵语、拉丁语看汉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古韵书》――这是先生新近完成的一个研究项目。最后,先生点出了其治学的主要见解,即要有志向、有方法的追求、自主创新、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有所学有所思。鲁先生用幽默的语言风趣道来,把构思、搜集材料、写作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在听者面前,同学们深受启发和教育。
讲座之后,两位先生还与在座研究生们进行了交流,详细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讲座由我中心王云路教授主持,王老师最后对两位先生的讲座进行总结,对向熹先生的“婉约”风格和鲁国尧先生的“豪放”风格大为赞佩。汉语史研究中心和古籍研究所的研究生们认真聆听了讲座。
(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