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刘丹青教授来我中心作A

发布时间:2010-03-22浏览次数:860

  

从小切入点引出大问题

 

2010316上午,继前一天的报告之后,刘丹青教授在汉语史研究中心又作了一场题为“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汪维辉老师主持。

刘丹青先生从事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他认为已往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古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方言“存”的部分,较少提及消失的部分(即所谓“废”)。他从语法现象的存废两方面入手,探讨汉语语法类型的历史演变。刘丹青先生首先介绍古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留存现象,列举了古代汉语中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分、存在VOR动结式、宾语之后的体助词、完整体和持续体共用体助词等四个特征,并举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的实例予以说明,用生动鲜活的例句反映了古汉语语法的留存现象。其次,先生介绍了古汉语语法在跨方言的消失现象。他经过研究比较,发现有以下六种情况:代词宾语的有条件前置、否定代词和否定介词、关系代词、数词+名词、名词直接作判断句谓语作为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比拟性名词作状语,这些是在跨方言材料中找不到例证的类型特点,属于上古汉语语法的类型特点。最后,先生还以上古汉语“而”和老上海话“�”为例,说明语法特征存废判断的复杂性。

刘丹青先生的报告以小切入点挖出大问题,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在场师生对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与先生展开讨论,气氛轻松活跃。

 

 

 

                                                      (施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