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下午3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沈家煊先生应邀来我中心讲学。沈先生的讲座在西溪主教259会议室进行,由彭利贞教授主持。中文系数十位博士硕士及来自兄弟院校的师生共同聆听了沈先生的精彩报告,此次报告的题目是《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分合》。
沈家煊先生首先以莎士比亚的名句及赵本山的小句台词轻松开场。在揭示了语言中存在的“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两种关系后,沈先生逐一考察了英语中的no和not、法语的nul/nulle和ne、汉语的“不/弗”和“毋(无)/勿”以及“没/无/未”和“不/非”。由此可以说明汉语的名词和动词都能用同一个否定词“没”或“无”来否定,汉语注重区分“有”和“是”。而和汉语相反,英语里be“是”和there be“有”不怎么区分,注重的是“有没有这样东西”和“有没有这件事”的区分,所以英语首先区分的是“否定名词”和“否定动词”。 沈先生强调,汉语中名词与动词是一种名动包含的关系,讲汉语语法不应过分注重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否则会使我们把宾语和补语对立起来,造成汉语语法体系的不协调、不一致。报告最后,沈先生还耐心回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沈先生的论证视角独特,以小见大,从语言事实出发,深刻揭示了汉语与印欧语的重大不同,并同时指出,类型学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对汉语中的各种现象作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