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义教授论说“戏曲脚色”

发布时间:2011-10-27浏览次数:559

应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之邀,20101010日下午两点,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世新大学讲座教授曾永义先生在西溪校区中文系作了题为“论说戏曲脚色”的学术讲座。这是中文系“启真”学术讲座的第二场活动,由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教授主持。

曾永义教授在戏曲研究领域建树卓著,有《曾永义自选集》、《戏曲源流新探》、《戏曲本质与腔调新探》等二十余种学术著作,创作了昆剧、京剧、歌仔戏、豫剧等各剧种剧本十多部。曾教授长年从事戏曲研究与推广工作,不遗余力地培养戏曲研究人才,桃李满天下。

曾永义教授主要阐述了戏曲脚色的由来、分化以及折子戏的发展等问题。曾教授从宋元市井口语入手,以戏曲文献、文物为基础,来考查戏曲脚色的由来。他指出,研究戏曲应从戏曲内部着手,不可根据毫无联系的史料牵强附会。戏曲脚色的来由,应从整体着眼。曾教授认为,生、旦、净、末、丑的称谓是由宋元时的市井口语经过省文、汉字的形近讹变以及字音相同或相近的讹变产生的,并分别解释了这五个脚色行当名称的由来。如“旦”的来源:宋元时青楼女子被称为“姐”,宋杂剧《偌卖妲》、《老孤遣妲》等中出现的“妲”,则是由“姐”形近讹变而来,还有一些记载中将“姐”省写为“且”,于是“妲”经过省文、“且”经过讹变,就产生了戏曲中代表女子的脚色“旦”。再如,“丑”是宋金杂剧散段中的纽元子,踏谣娘中主演称为纽元子,又叫扭圆子,“扭”省文为“丑”。根据脚色重要程度、装扮技艺等,生旦净末丑又分出了小生、官生、巾生、雉尾生、贴旦、小旦、老旦、搽旦、青衣、花衫、副净、副末等。曾先生还谈到古今剧作家与演员地位的转变,戏曲经历了由剧作家中心到演员中心的转变。这种变化促进了折子戏的发展,促进了清末及民国初年戏曲流派艺术的繁荣。

讲座最后,现场听众与曾教授交流、讨论了唐代参军戏中“参军”、“苍�”与相声中“捧哏”、“逗哏”间的关系,以及对京剧流派艺术与“曲牌体”戏曲的看法。曾永义教授深厚的学养,以及“浅则浅之、深则深之”,莫“以浅作深”的治学态度,让与会老师和研究生获益非浅。

(撰稿  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