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中心邀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于5月21日晚7:00在229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出土文献研究漫谈”的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主持,中心二十多位师生前来听取。
刘钊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土文献的基本情况,包括含义、内容、与传世文献的区别,研究角度等等。在谈到内容时,刘老师指出,出土文献存在两个系统:官系统和私系统,前者主要包括法律文书、官文书,属于大传统;而后者即所谓的方技术数,具体而言,有医书、算术书、家信等,属于小传统。
接着,刘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归纳了治出土文献的一些心得。如出土文献材料可以纠正古人或今人对传世文献的误解,如《易·师》“师出以律”,孔颖达疏:“律,法也。”现行辞书也多将其归入“法纪,法令”义项下,结合相似语句的简牍文例,该“律”依然当释作“乐律,音律”,西周时“律”尚未出现法律义。利用出土文献还可判断一些年代不确定的传世文献的时间和作者,如《山海经》中一些字形和词义与出土的战国楚简相同,据此刘老师初步推断《山海经》应出自战国楚人之手。
讲座最后,中心的师生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如何治学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良多。
(路方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