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定源法师将来中心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3-06-25浏览次数:2509

报告题目:试论日本古写经《高僧传》的文献价值

报告人:上海师范大学 定源法师

时间:26号(今天)下午3:00

地点:西溪校区行政楼229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试论日本古写经《高僧传》的文献价值

——以卷五部分所见“异文”与“佚文”为例——

  

《高僧传》,梁代沙门慧皎(497554)撰,共十四卷(或十卷)。本传集录了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东传迄至梁代,约四百五十年左右的僧人传记,与唐代道宣《续高僧传》、宋代赞宁《宋高僧传》,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僧传”。本传成书较早,内容丰富,它不仅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的必备之书,也是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迄今为止,围绕《高僧传》一书,海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已作了不少研究,论著数量不胜枚举,成果相当可观。然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大家探讨《高僧传》内容的同时,似乎对其文本本身缺少应有的关注,因为在《高僧传》文本整理方面,迄今除了中华书局曾经出版过汤用彤先生的校注本之外,再没有别或更好的校理本。

汤先生的校注本是以《大正藏》卷五十所收的文本(简称“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其它诸本而成。而“大正藏本”是以高丽再雕本为底本,并校以宋(思溪藏)、元(普宁藏)、明(嘉兴藏)三本,以及日本宫内厅所藏的福州开元寺本。由此看来,“大正藏本”系统的文本只能反映了宋代以来的刻本面貌。近年来,随着学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数据的陆续公开,《高僧传》的版本越来越多,除了宋代以来各种刊本大藏经所收的文本(包括韩国现存的高丽初雕本与再雕本)之外,日本古写经中也发现了不少新的写本。有趣的是,这些写本与通行的刻本相比,文字方面差异较大,显然是另一种系统的文本。通过笔者初步比勘显示,写本与刻本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卷不同

(二)传记排列顺序有别

(三)各卷所收人数不一

(四)传记文字互有增减

如上现象不仅未为中国学者所了解,也没有引起日本学者的充分注意。在以上四种差异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点,尤其在《高僧传》的卷五部分,在有些传记中写本与刻本之间的文字出入较大,有些写本的文字完全不见于刻本。同一传记在不同版本之间为何会出现这些“异文”与“佚文”?这些差异为《高僧传》的版本研究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凡此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本发表即以《高僧传》卷五部分所见“异文”与“佚文”为例,在追溯日本古写经《高僧传》版本源流的基础上,尝试论述日本古写经的文献价值,希望藉此唤起大家对日本古写经文献的重视。

附:有关笔者对日本古写经《高僧传》的研究,可参见以下拙文:

http://ci.nii.ac.jp/els/110009391571.pdf?id=ART0009893883&type=pdf&lang=jp&host=cinii&order_no=&ppv_type=0&lang_sw=&no=1371444033&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