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15:00,德国美茵茨大学李炜先生受邀在人文学院行政楼314课室为我中心师生带来讲座“印度学知识与中古汉语研究的关系”。
首先,李炜先生讲解了欧洲印度学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为我们介绍了学习梵文的入门教材与辞典,并推介了一批精品书目,如《梵德辞典》《吐鲁番出土梵文词典》《梵文-英文辞典》等。然后,李炜先生通过展示传世文书与出土文献材料,直观而详细地介绍了书写佛教文献的四种印度古代语言文字: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和�卢文。经文抄写较早者,多以梵文记录散文而以巴利文记录偈颂,而晚出的经文则多以梵文抄写。期间,李炜先生就印度学界两个长期争论的热点展开了论述:印度的佛教文献为何难解,有没有一部属于释迦摩尼本人语言的“原始佛典”?李炜先生详细地对季羡林等前辈学者的研究情况为听众做了介绍,还原了佛经用方言被记录而后改写、转译为不同文字的过程。目前学界基本认为并不存在属于释迦摩尼本人语言的“原始佛典”,而关于汉译佛经的原始语言则仍存在不同猜测,有待更多的文献作进一步的证明。最后,李炜先生介绍了汉译佛经与佛经原文(梵文、巴利文)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以佛典原文汉译《妙法莲华经》及其异译为例展开了讲解,对汉译佛经中“爱女”“已”“五体投地”等条目做了精彩的解释。
李炜老师的讲座,不仅展示了汉译佛经研究的新成果,也为我们介绍了海外印度学研究的崭新视角和研究方法,讲座气氛生动而热烈,令在座师生获益良多。(供稿:卢鹭,摄影: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