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青年语言学者论坛(二)报道

发布时间:2013-12-31浏览次数:1976

浙江大学青年语言学者论坛(二)报道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王健教授讲座

1226下午3:00,浙江大学青年语言学者论坛第二场在西溪校区行政楼314举行。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王健教授为汉语史研究中心和汉语言研究所的师生们带来了题为《没有“谁”的方言如何问“谁”》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陈玉洁博士主持,罗天华博士点评。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方一新教授、彭利贞教授、史文磊博士、李旭平博士等。

王健教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是疑问代词”,主要征引了刘丹青教授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将疑问代词定义为在特指疑问句里代替疑问点的词语。王教授考察了300余种语言/方言的疑问代词(短语),认为汉语方言主要有五种类型来问“谁”;其中四种是由可分析的多语素构成的。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汉语如何问‘谁’”:“谁”用来问“谁”,用选择性疑问代词加上一个跟名词“人”相配的量词来问“谁”,用相当于“什么”的疑问代词加上相当于“人”的词来问“谁”,用选择疑问代词加上名词“人”来问“谁”,以及用相当于“什么”的疑问代词加上跟“人”相配的量词构成的短语来问“谁”。在说明每种询问方式时,都引证了丰富的方言资料。王教授发现,用“谁”和不用“谁”的方言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分界线以北的方言大多数用“谁”,而以南的方言则大多不用,这与自然条件及农业生产的分界线亦是吻合的。第三部分讨论了“汉语周边的语言如何问‘谁’”的问题,主要列举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问“谁”的情况。在最后一部分中,王教授得出了以下结论:南方方言原先也广泛存在专用的问“人”的疑问代词“谁”,但后来被可分析的短语形式所取代。这是长期与缺乏专用问“人”疑问代词而常使用可分析的短语形式问“人”的苗瑶、壮侗语族语言接触的结果。与北方方言接触密切的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都有专用的单语素的问“人”的疑问代词,这有助于北方方言“谁”的生存。

王健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在座的老师与同学就“如何问‘谁’”提出了不少看法,方一新教授提出,在方言资料收集过程中可以采用更系统的文献调查,考察南方方言中的“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彭利贞教授认为,用语言接触来解释南方方言中问“谁”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更多的证据。史文磊博士认为问“谁”的类型在北方的发展相对稳定,在南方发展不稳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老师与同学还补充了各自方言关于问“谁”的资料。这次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汉语史研究中心和汉语言研究所的师生带来了方言研究的新启发。(供稿、摄影:谢瀚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