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梅教授应邀在人文学院咖啡吧为语言学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语用化与相关篇章问题”,讲座由陈玉洁老师主持。方一新、彭利贞、吴义诚、真大成、史文磊、李旭平、罗天华等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方教授首先以英语中“be going to”的演化扩展为例,引出语用化和语法化的关系问题。方教授讲到,有些学者认为语用化是语法化的次类;有些学者认为语用化区别于语法化,具体而言,一是语用化的产物在句法上独立、与邻近成分缺少熔合性,二是语用化涉及话语情境,不限于句子层面,三是经历语用化的成分具有可选性,不具备句法上的强制性。
然后,方教授指出,语用化的典型例证是话语—语用标记现象,其特征主要是辖域的泛化、句法自由度的扩张、不隶属于任何句法范畴、不隶属于任何句法层级单位、不具有句法强制性、不与其他句法成分结合。
接下来,方教授分别从话语标记的产生阐述其语用功能的浮现,从直示系统的虚化分析语用关系的投射。关于语用功能的浮现,方教授详细讲解了“然后”“可是”“所以”“不是”“是不是”等话语标记的产生所体现出的语用功能,指出话语标记原有的命题意义决定了其功能扩展的方向,如“不是”由否定标记扩展出夺取话语权的功能,“是不是”由疑问标记扩展出建立共识或交出话语权的功能。关于语用关系的投射,方教授分别介绍了指示词和人称代词的语用化,讲述了指示词“这”“那”在话语标记、名词化、连词用法等方面的功能扩展异同,指出人称代词“我”“你”“他”的直指、虚指、类指等非人称用法的对比和系句功能的差异,介绍了人称代词为形成自谦、友好等语用效果而产生的“指称错配”现象。
讲座的最后,在座师生就语用化相关问题与方教授进行探讨交流,讨论了若干有趣的语用化现象。讲座的整个过程中,方教授用例鲜活生动,讲解深入浅出,使在座师生对语用化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供稿:黄哲 摄影:韦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