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语言学学术讲座: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14-04-18浏览次数:2676

2014年4月13日上午9:00,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先生应邀来到浙江大学,为我校汉语史研究中心与古籍研究所的师生作了一场“谈古文中几个字的训释问题”的精彩报告,报告由浙江大学黄笑山教授主持。
孙玉文教授的报告从一开始就让我们耳目一新,他没有采用大多数课堂或者讲座都使用的PPT与投影形式,而是传统的口授与板书,这种形式上的回归更能让在场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思考琢磨。孙老师自身主要从事音韵方面研究,但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是闻“音”色变。所以孙老师这次的报告是从古文中字词的训释问题开始讲,表面上与音韵无关,而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孙老师讲的几乎每一条字词训释都与音韵相关。词是音义结合体,一个字往往有多种读音,不同读音有不同意义,因此厘清音义对应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所举的例子都是他自己在阅读实践时发现的,内容涉及到早期的《五蠹》、《诗经》、《敬天论》、《论贵粟疏》,也有中古时期的《桃花源记》,还有更为大家熟知的唐诗。孙老师的例子或者是有异读现象,或者是前人注释可商榷,都是典型的训释问题,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发。(供稿:申屠婷婷,摄影:陈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