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19:30,北京大学王洪君教授在人文学院行政楼314会议室给汉语史研究中心与古籍研究所的师生带来了一场以“生成词库理论对名词语义结构的处理”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王云路教授主持。
王洪君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生成词库理论”以及它的意义。王教授认为义素分析法通过最小语义场中成员的语义对比而得到的语义特征并不是具有语言系统价值的语义特征,是不足取的。因为语义特征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语义特征的聚合场,可以揭示由层级高低、相互叠交、动名关联等多种关系而构成的词义网络系统。而生成词库理论的高层语义场结构与造句时的大类组合框架有很好的关联,对低层语义的描写,比如说单个词的词义的特征描述,也同样是紧扣词义与组合框架的关联。该理论把词义首先分为自然、人造、合成3大类和实体(≈名词)、事件(≈动词)、性质(≈形容词)三大域,类和域彼此叠交。比起配价理论,该理论的突出优点在于对名词(实体)同样进行了形式化的动名关联的特征分析,不仅有论元结构的分析,还有“物性结构”的分析。由于生成词库理论对于语义特征和语义场层级的描写抓住了词义在组合中的关联,它的语言学的系统价值很高。王教授结合了不少实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她说希望生成词库理论在研究中反映词语在使用的动态发展。
王教授还由词语的词义问题谈到审音问题:一些多义词规定了不同义项有不同的读音是否有口语基础,某些字的字典标音与实际口语读音不一致,一些多音字的多个读音表同样的意义,是否应该统一读音,等等。在座的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词典标音、读音标准应该尊重大众口语事实。
最后,讲座在热烈而欢乐的讨论氛围中结束了,师生们都觉得受益匪浅。(供稿、摄影:陈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