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上午八点整,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在人文学院行政楼314会议室举行。参加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分别是黄盈秀、王晓辉和周晓君。答辩主席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建理教授,答辩委员有浙江外国语学院周明强教授、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池昌海教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吴义诚教授和彭利贞教授。
黄盈秀同学是泰国留学生,她的答辩论文是《鲁迅小说<呐喊>和<彷徨>泰译本翻译失误研究》。论文对鲁迅作品的泰译本中的翻译失误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论文是对鲁迅作品泰语翻译失误所做的首次较全面的研究。论文对翻译失误进行了分类,每类列举了大量实例,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描述和讨论了中泰两国文化差异和汉泰语言差异所造成的失误的根源。
王晓辉同学的答辩论文是《基于构式观和浮现观的习语构式研究》。她的论文将认知构式语法和浮现语法相结合,探讨汉语习语构式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习语构式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论文针对习语构式的动态性特征,对习语构式的浮现及规约化进行了探讨。此外,论文用恰当的理论和方法对一组个案进行了考证。
周晓君同学的答辩论文是《汉语相互结构研究 》。她的论文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汉语相互义的表义方式。论文指出汉语的相互义主要涉及隐性、显性词汇结构和句式相互结构来表述,并对各种表义成分的同现和互斥情况进行了描写和解释。论文对相关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层面和历时和共时层面进行了考察。此外,论文还从类型学角度描写和解释了汉语相互义表义结构的本质特征。
答辩委员会针对这三份博士学位论文,从研究方法、理论探索、分析论证、语料数据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答辩人认真地作了答辩,对于论文中少量尚未研究充分的问题表示将作后续探索。整个答辩过程有序进行。最后,答辩委员会经过审慎讨论和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黄盈秀、王晓辉和周晓君三位同学通过答辩,建议授予她们博士学位。(供稿、摄影:王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