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开题

发布时间:2015-01-21浏览次数:2100

20141222日上午九点,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词汇通史”开题论证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229会议室顺利召开。论证会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主持,参加论证会的专家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任组长,成员有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江蓝生教授、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课题组成员有首都师范大学黄树先教授、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王云路教授、汪维辉教授、史文磊副教授和王诚博士,浙江大学相关专业的部分老师和博硕士研究生也前来旁听。
首先是项目总负责人、课题组首席专家方一新教授作开题汇报。方教授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本课题所涉主题和内容研究状况的学术史,对已有相关代表性成果及观点做出了科学、客观、切实的分析评价。然后,方教授介绍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预期目标。本课题的总体问题是如何编写一部全面、详细而又具有创新性的《汉语词汇通史》,将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训诂学、文献学等知识,充分吸收既有研究的成果,对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2)同源词和孳生词,(3)同义词和反义词,(4)成语、谚语和典故,(5)借词和译词,(6)意义和词的关系,(7)词义的演变,(8)构词法,(9)社会发展和词汇发展的关系,(10)汉语词汇对周边语言的影响。研究框架是根据汉语词汇史的三个时段将本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上古卷(西汉以前)、中古卷(东汉至隋)、近代卷(唐宋元明清),在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和范畴的历时考察上保持紧密联系,既体现历史的前后传承贯通,有一些共同的研究内容和项目,如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同义词、反义词、词义演变、构词法等,又凸显各个阶段的词汇系统特性,如同源词和孳生词主要是上古汉语的特色,双音化主要是中古以后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等。接着,方教授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突破和创新之处。
专家组各位先生听取了方一新教授的报告后,一致认为课题组有能力有条件完成此课题,然后分别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发表意见,进行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通的问题。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要认真落实“史”的观念,抓住词汇史演变的主要历史线索,贯通各个时期,体现一脉相承的通史特点。第二,总结和创新的问题。专家们都认为写汉语词汇通史跟写单篇论文不同,论文可以开拓得很深入,提出自己对所研究问题的新看法;但写词汇通史就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重新研究,因此很多东西都是总结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结不等于没有创新。第三,宏观和微观结合的问题,量变和质变相结合。江蓝生教授说词汇通史就是要反映词汇整个历史时期的整体面貌,这是宏观方面的,而微观有大微观和小微观,大微观是每个分卷的面貌,小微观是分卷中各个时期的面貌。第四,描写和解释结合的问题。专家组一致认为汉语词汇通史应该以描写为主。第五,语料选择的问题。语料的选择问题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大难题。第六,文言和白话、口语和书面语的问题。
最后,方一新教授对专家组的意见和提问作了一个简要的回应,感谢专家组在各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课题组将举行讨论会,提出整改意见,再给专家组作书面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