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上午八点半,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和马真教授来到浙江大学,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259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两场学术讲座,汉语史研究中心方一新教授担任主持人。
马真教授的讲座主题是《说说目前辞书上的释义》,马真教授针对《现代汉语词典》《标准汉语词典》等辞书中存在的释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义项缺漏,例如“别”在“别烫了”“别噎了”等语句中,表达的是“提醒对方注意,防止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该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失收;二、把句法义误加到了词汇义上,例如“一年三次”的“一”,词典认为有“每”的意思,就是把短语结构的意义误加到了词汇义上;三、表述不恰当,例如“滋味”,有词典释义为“美味”,应该改为“味道”。此外,马真教授还结合对外汉语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案例,指出辞书编纂时应该重视词的具体用法,阐明词的语义背景,例如“按说”一词,隐含了“没有把握”的信息,“俯瞰”不应简单解释为“俯视”,应该增添“与看的对象高度相差较大、视野开阔”的含义。
陆俭明教授的讲座主题是《语法研究的新角:语言信息结构》,语言信息结构,是指语言作为载体而形成的信息结构。陆俭明教授的讲座主要针对的是句子信息结构,将句子传递的信息分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陆俭明教授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未知信息单元一般位于已知信息单元之后,未知信息常用标记来显示,如对比重音、词汇手段(如在未知信息前加“是”“有”)、易位现象(如“快出来吧,你们!”)。当句子中有两个未知信息,则未知信息量大的位于未知信息量小的之后,例如“我看了三次电影”、“我看了婆婆三次”。陆俭明教授还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角度,细致分析“把”字句与同事件不同表述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认为“把”字句包含处置者、处置对象、处置方式和处置结果。其中,“把”字句的话题是处置者,焦点是处置方式及结果,并加以凸显。
陆俭明教授与马真教授带来的学术讲座,既有高屋建瓴,也有见微知著,从丰富的语言事实和教学经验中精当地总结出现象背后的规律,为同学们开拓了新视野、打开了新思路,使大家从中获益匪浅,享受了一次丰厚的学术盛宴。
(供稿:卢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