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229室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来自海内外的汉语研究者相聚于浙江大学以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为重点进行切磋交流。
上午9点工作坊研讨正式开始。汪维辉教授代表汉语史研究中心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介绍了此次工作坊筹备的大致情况。方一新教授作为东道主代表首先发言,他报告了《关于撰写<汉语词汇通史>的一点想法》,方老师回顾了词汇史研究的现状和相关专著的写法,再介绍了《汉语词汇通史》的基本框架,分为上古、中古以及近代卷,强调该书的可操作性,说明了每个时代所采用的主要语料。并且分析了这三个子课题的共同以及不同之处,尤其是区分了这三卷中每一卷的研究重点,这也体现了方老师对于汉语词汇史各个阶段的准确把握以及深刻理解。
第二位发言的是远藤光晓老师,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古汉语音韵研究概观----以<切韵>系韵书为主》,他首先介绍了这本书的创作动因,并总结了马伯乐、高本汉等先生对于“中古汉语”的界定和定义,介绍了水谷真成、坂秀世、池熙朝等学者对于中古音界限的研究成果,远藤先生认为将中古时期上限界定为去声独立,下限定位全浊上声归去比较合适。他介绍了《目录》收录时代范围以及个别资料的文献学研究。第三位发言的是神户外国语大学的竹越孝教授。他以《日本的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概观》为题,介绍了太田辰夫、入矢义高、志村良治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他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共同讨论,提高中古汉语的研究水平。
简单的休息之后,第二场的讨论在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的太田斋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桥本贵子老师做了关于梵汉、粟特、摩尼教对音研究概观的汇报,从性质上分为综合研究、专题研究,从时间上分为东汉到西晋、东晋到隋朝、唐代以及两宋时期,粟特、摩尼教对音研究方面则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资料。在回顾了两个课题的研究之后,桥本小姐谈到了对于这两个课题研究未来的展望,诸如更多吸收犍陀罗语研究的成果,提高对于粟特、摩尼教对音研究的重视。吉池孝一以《契汉对音材料的研究概观》为题,从宋�金汉语音,契汉对音材料,用契丹小字写汉语借词的材料,汉语借词,新层的特征、汉语借词,旧层的特征等方面介绍了契汉对音材料。
下午,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柯理思教授的主持下,铃木史己老师介绍了禅宗语录、儒家语录的原始资料和研究现状,并提出在把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进来重新精读语料的基础上,就能进一步提高有关语录语言现象的研究水平;鹿儿岛大学的三木夏华老师在众多博士毕业论文与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献各类复音词的数量和分布,并与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随后今村圭博士总结对唐宋传奇小说的语言研究并提出几点研究中的问题。在下一个时段,首都大学的荒木典子老师对《满文金瓶梅》的满文正文中部分附有汉文的单词或者句子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方一新教授代王云路教授读题目为《<骑着一匹>与东北方言札记》的文章,解释了其中一些词义或者理据有争议的词语;竹越美奈子老师通过文献的注音和描述来推断粤语三种单元音复元音化的开始时期和完成时期,并就“高顶出位”现象与到场学者进行了交流。
最后一个时段,太田斋教授在广泛调查方言的基础上讨论了指示对象的转变和混淆,如“布谷鸟”-“斑鸠”-“猫头鹰”在方言中的指称形式和混淆情况,很有吸引力;柯理斯教授通过类型学研究提出的联合位移重新考虑“去VP”和“VP去”的问题,给了大家很多的启发;最后汪维辉教授以“头-首”�例讲述了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得出了“头”替换“首”可能是缘于同音竞争的结论。
至此,各位学者于中古近代汉语工作坊的发言圆满结束。此次工作坊吸引了众多老师同学前来倾听学习,开拓了大家的眼界,促进了学术上的交流与沟通,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