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博士学术报告报道

发布时间:2017-06-22浏览次数:1715

     2017622日上午930,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博士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314会议室进行了题为《光山方言的全量表达——兼论汉语方言中的同类成分》的学术报告。汉语史中心史文磊副教授、陈玉洁副教授、罗天华博士以及多位硕博士生参加。

王芳博士的报告从全称量化(universal quantification)切入,介绍了光山方言中的量化词“下”和“就”的量化对象,以及二者在进行个体量化时的其他句法差异,包括谓语类型差异、主观情态差异等。之后,进一步讨论了“下”和“就”全称功能的来源,认为“下”全量功能的来源是时间义,而“就”全量功能的来源是条件句,并提供了跨方言观察的证据。最后,对汉语方言中同类成分的相关表现进行了观察。

王芳博士认为,在汉语及方言的全量表达中,量化副词具有凸显性。尽管各自来源有别,量化范围也不一致,但是在“事件句的实指个体—属性句的实指个体—通指句的名词成分—疑问代词的肯定全量—疑问代词的否定全量—否极性的数量结构”这一序列上,各量化词均占据连续的范围。

王芳博士的报告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对相关课题和同类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针对自己方言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语料。

(摄影/供稿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