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高等研究所辛岛静志教授学术报告报道

发布时间:2017-09-28浏览次数:1346

      2017年9月28日下午3:00,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高等研究所辛岛静志教授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行政楼229会议室,进行了题为《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的学术报告。汉语史中心方一新教授、汪维辉教授、史文磊副教授以及多位硕博士生参加。

    汉译佛典不仅是研究宗教哲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汉语词汇、语音和语法的不可取代的资源。辛岛静志教授指出佛经汉语给汉语带来了大批新词汇,如佛(梵语buddha)、魔(梵语Māra)、�(梵语mālā)、刹那(梵语kṣaṇa)、玻璃(梵语sphaṭika“水晶”,梵语口语phalia)、塔(犍陀��thuba 或 thuva[<Skt. stupa ])等音译词。同时,汉语中的“现在”、“过去”、“未来”、“真理”、“世界”、“因缘”和“果报”等词都源于汉译佛典。

    译经语言还影响了汉语的语法。辛岛静志教授提出汉译佛典中出现大量“V(O)已”结构,初期对应梵语或口语中的绝对分词(独立式)。辛岛静志教授还指出安世高、支娄迦谶用“持”、“用”、“持用”或“取”等作前置宾语的例子众多,这与梵语原典的语序有着密切的关系。辛岛静志教授还补充了律典中的口语词汇和语法是因为律典记载了当时的传说、寓言、日常对话以及日常场景,因此同样出现了当时的口语。

    汉译佛典不仅影响了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辛岛静志教授指出佛经的翻译还影响了汉语的音韵研究和语音发展。如,反切法可能是梵语辅音和元音的拼音法。又如,三国吴支谦和西晋竺法护等把陀罗尼译为汉语,而陀罗尼只有正确的发音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陀罗尼时启发了汉人研究汉语的字音。又比如,佛经中往往出现列举犍陀罗语或梵语四十二字母的字母表,恰是这些字母表启发了汉人僧人,僧人不断研究分析汉语字音,唐末僧人守温参照梵语字母体系制定了汉语字母。

    在讨论汉译佛经中的疑难词语时,辛岛静志教授提出佛经译者或者其笔受有时会将词汇的解释放进佛典文本里,如“文殊师利,汉言‘濡首’”(支谦《维摩诘经》)。“濡首”很有可能不是支谦的解释,而是犍陀罗地区流行的说法解释。由此又引出支谦译经中的“缘一觉”很有可能是受犍陀罗语pracea buddho(或praceya buddho)影响。

    此外,辛岛静志教授指出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梵语来源词的错误。如“盂兰”来自梵语odana(米饭)的口语形式olana;“马脑”受梵语musalagarbha影响;“刹”受梵语chatra(伞盖)的影响。辛岛静志教授还指出“般若”的“般”读音应为“bān”,非“bo”,很有可能是因为玄奘将梵语俗语“prañña” 错误改音为“prajña”;而“泥洹”的“泥”读音应为“ní”而非“niè”,同样是因为玄奘将梵语俗语“nivāna”错误改音为“nirvāna”。

    最后,辛岛静志教授重点强调了汉语研究中对比法的重要性,尤其强调梵汉对勘的重要性。

    辛岛静志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在场师生的讨论,大家纷纷对相关问题和梵文相关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相信,在这次讲座中,各位师生收获良多。

 

(供稿:孟奕辰/摄影: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