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下午15:00,复旦大学中文系陶寰副教授应邀至浙江大学汉语史中心314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对应接触和他控音变——汉语言方言接触演变的一种模式》的学术报告。报告吸引了汉语史中心黄笑山、汪维辉、陈玉洁、史文磊、李旭平、罗天华等老师及多位硕博士生参加。
陶寰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他控音变”的定义及判定标准,并用图表说明了自然音变、他控音变、叠置式音变、语言借用、语言转用在音变驱动、语言态度、演变条件、系统性/词汇性、音变单位、音变方向、改变音系和词汇扩散等七个方面展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其次,陶寰副教授从徐州话老派读音和新派读音的不同论证了其“音类转移”的观点,从桂林话老派读音和新派读音的不同论证了其“音类创新”的观点,并从“尖团合流”谈其“他控音变会造成音类合并”的看法;再次,陶寰副教授举西南官话kau35借入普通话之后读214的例子揭示了“他控音变”的实质是方言音值向权威方言或普通话靠拢,使两者的音类对应更简单、音值更相似。从次,陶寰副教授谈了“他控音变”中“交叉对应”和“蕴含对应”在普通话施于徐州话与普通话施于八里罕话中的不同表现,介绍了“异化类推”、“同化类推”、“双向类推”、“单项类推”四种类推方式在徐州话音变中的具体作用;之后,陶寰副教授解释了双语言现象的产生是“他控音变”产生的前提,并以英语——俄语双语者为例指出“他控音变”现象的出现范围应是所有双语环境,而非汉语独有。他还从“匹配词”谈到了“他控音变”中产生的“失控现象",据此,陶寰副教授指出“他控音变是造成语音历史层次的一个原因”;最后,陶寰副教授引用蛮语和瓯语可通过声调建立起对应关系的例子说明“他控音变”可为汉语方言史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陶寰副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了汉语史中心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师生们就相关问题踊跃发言、积极提问,现场师蔼生敬,学术气氛浓郁。
(撰稿:李贝/摄影: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