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7日晚上6点半,上海师范大学定源法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229会议室进行了题为《域外佛教文献的研究价值——以日藏佛经写本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方一新教授主持,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所以及兄弟院校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定源法师首先指出了佛教文献有藏内、藏外和域外三个层面。早期的佛教研究主要依靠藏内文献,近年来,以敦煌遗书、金石文献及相关资料集为主的藏外文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域外”是站在中国的立场对禹域之外的总称,域外佛教文献包括现存于域外以梵、巴、藏、汉、回、蒙、满、傣以及古代中亚发现的各种语言为载体的与佛教相关的文献。藏外文献与域外文献有所交叉,又有所不同。
定源法师主要讨论了域外汉文文献,包括流失在域外、在域外抄写或刊刻,以及域外人士用汉文书写的文献三个部分,其中,又以第三部分数量最多。定源法师进一步将所称日藏佛经写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在中国、朝鲜半岛等地抄写,后传入日本;另一类则是在日本抄写,如日本古写经、“圣教”类写本等。这些写本的来源复杂,既有入唐、入宋僧如玄�等人带回,也有中国或朝鲜半岛的赴日僧如道�、鉴真等人带来,有些也源自赠送或贸易流传,或日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抄写等。这些抄写自白凤二年(674年)始,传播与书写持续了1200年,抄写者有官方、僧侣,也有民间人士,且奈良时代存在“写经所”“写疏所”等,形成了写经机构。
之后,定源法师对日藏佛经写本研究做了回顾,以南条文雄于1879年在东京大学开设的印度佛教哲学课程为开端,日藏佛教写本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从书志考察、目录编修、图录整理、文本校对、内容考订乃至当前数字化公开的过程。同时,定源法师也指出,日本古写经中存在不少与中国刻本大藏经所收经典同名,但文本系统有差异的情况,如《安般守意经》《贤愚经》《五百问事经》《五王经》《安宅神咒经》等。此外,日本古写经中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如兴圣寺本《大灌顶经》卷一首部发现抄有《佛说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然而刻本大藏经未收,为中国古逸文献。此经抄入《大灌顶经》的缘由、时间和地点,都是写本大藏经值得关注的问题。
定源法师,俗名王招国,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敦煌遗书、日本古写经研究。这场精彩报告引发了热烈讨论,大家积极向定源法师请教疑问并提出自己的思考,现场气氛热烈,在场师生获益良多。(张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