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适博士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18-05-16浏览次数:1636

 胡笑适博士学术报告报道

2018516日上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形式语言学研究室的胡笑适博士在行政楼314会议室进行了题为《语段理论与介入效应:跨语言视角下的两种局部性概念》的学术报告。汉语史中心陈玉洁副教授、李旭平副教授、罗天华教授、史文磊副教授及多位硕博士生参与其中。

胡博士首先从自己学习语言学的契机出发,介绍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念(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正因为语言器官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某种语言的能力。除了官能,还存在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由此指出人类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递归性。

报告前半段,胡博士首先介绍管辖和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中的X bar理论。X bar理论最初和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人类语言的递归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

此后,胡博士向大家介绍了生成句法理论中,句法推导所遵循的两种概念的局部性原则:语段不可渗透原则(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与相对最小化原则(Relativized Minimality),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重要概念(如计算域等)。近年来,不少研究试图将这两个局部性原则归纳为一个原则。胡博士主要从跨语言视角探讨这两种局部性概念。他以量化提升、汉语的被动结构和双宾结构、汉语/法语的副词“分别”/respectivement引导的一一对应的分布性解读等为观察对象,认为两种局部性概念不能归纳为一个原则,因为两者运作的层级不同:语段不可渗透原则运作于句法推导的传送(Transfer)节点上,而相对最小化原则制约语义计算。

胡博士在报告中使用许多生活化的比喻和类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相对陌生的概念,报告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起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大家就报告中的理论观点、例句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课题与胡博士进行了即时交流。

 

(供稿/摄影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