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荐教授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18-09-21浏览次数:985

201892115:30-17:00,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教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二楼229会议室进行了题为《汉语俗语在清季东西方学者眼中的异同——以易本�<常谭搜>和童文献<中国俗语>为切入点》的讲座。讲座由方一新教授主持,汪维辉教授、罗天华副教授及相关专业的几十位硕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周教授的讲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学者对汉语俗语的研究,二是西方学者对中国俗语的研究。中国学者从词汇角度对俚语的关注从中古时期就开始了,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学者都认为雅的单位是字,字之外的词汇单位统统是俗的。这种观点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学者易本�这里发生了转变。易本�纂辑的《常谭搜》里首次将语言单位分成雅和俗两类。单字词有雅俗之分,复字词亦有雅俗之分。但由于时代局限,易本�对词进行雅俗区分时,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预感,而不是语料库的统计。再加上一个多世纪的语言演变,他对雅俗词语的划分和现代学者以及当代人的语感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西方学者关注汉语俗语大约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和传教士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道光九年,葡萄牙籍天主教遣使会传教士江沙维所著的《汉字文法》首次独辟一章专门介绍汉语俗语,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所收的俗语全部来自民间口语,且语词长度较传统的词更长,多为四字以上。同治八年,法国神父童文献在巴黎出版了《中国俗语》一书,这是西方学者研究汉语俗语的第一本专书,与《汉字文法》相同,该书所收词语基本上都来自口语,且词长均在四字及以上。从语型上看,多为惯用语、谚语。一直以来,中国学者大都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典雅词语之上,西方学者却对俗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汉语俗语研究打开了新视角。

周教授的讲座内容新颖,语料翔实,引起了在场老师、同学们对汉语俗语研究的热烈探讨。

(图:李贞亮;文:陈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