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藤光晓教授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18-10-26浏览次数:1059

 

20181025日下午3点,著名语言学家、日本青山学院大学远藤光晓教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会议室作了题为《汉语史文献的编辑史研究——其重要性及以往研究实例简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汪维辉教授主持,汉语史研究中心将近二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讲座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如何离析文献中的不同方音特点。远藤教授以新出版的著作《元代音研究》为例,简要介绍了汉语文献《脉诀》的波斯语译本《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1313年)中存在的汉语方言信息。通过梳理相同汉字在各卷次中的不同语音形式,结合记音符号、笔迹等文献线索,波斯语《脉诀》可以分离出的发音人有五位、书写者和翻译各有三位。结合不同发音人的语音特点,尤其是宕江曾梗摄的韵尾特点,可以判断出五位发音人的基础方言。

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汉语文献的层次梳理问题。远藤教授首先以《中原音韵》卓从之本和周德清本中韵目用字与每个小韵内各字的排序情况为例,说明周本是如何在卓本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排序设计的。又将卓本与《广韵》对照,指出卓本在编写新的韵书时参考了较早的韵书编目和排序。据此可以证明,周本是卓本的改编本。随后,远藤教授又分别以《切韵》和《尔雅》两部经典著作为例,总结了其中反切用字和训释方式的不同规律,说明其中蕴含的不同来源和层次。

远藤教授指出,汉语史研究中把握一种文献内部的异质成分及其性质是至关重要的。汪维辉教授和黄笑山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就讲座中举到的例子进行了讨论。远藤教授的讲座分析精细,给大家以方法论的启示。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张尧  图/陈丹怡、胡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