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汉语词汇史青年学者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18-11-04浏览次数:1274

 

 

 2018113日,首届汉语词汇史青年论坛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召开。本次论坛的报告人有:安徽师范大学杨荣贤、浙江师范大学殷晓杰、南京师范大学王翠、闽南师范大学陈练军、江苏师范大学刘君敬、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川兵、河南理工大学张海媚、安徽师范大学顾军以及浙江大学史文磊、真大成等。汪维辉教授及相关专业的几十位硕博生也参与了本次论坛。

 上午的论坛由真大成副教授主持,杨荣贤、殷晓杰、王翠、陈练军和史文磊等五位老师做了报告。杨荣贤老师做了题为《“奏”字词义演变及其在“弹奏”概念场中的地位》的报告,报告从甲骨文入手,认为甲骨文中“奏”主要表示进献义,其中以进献“舞”(包括部分乐器)为主要用法,“奏”的演奏义便在此基础上产生。殷晓杰教授《“喜欢”“欢喜”历史考》的报告,考察了“喜欢”“欢喜”两词的历时演变:两汉时期“喜欢”“欢喜”两词出现,均单表形容词“开心、高兴”义,这一情况一直延续至唐代;宋元时期,两词陆续产生动词“喜爱”义,但动词用法一直无法与形容词用法相比;如今,表达动词“喜爱”义,北方地区多用“喜欢”,南方多用“欢喜”。王翠老师《作格视角下“意念被动”的认知阐释——兼论汉语主语的“客体导向”倾向》的报告,首先借助功能派“及物/作格”分析法,解释了中性动词句和作格动词句中的“意念被动”问题,区分了“词汇状态”和“句法状态”;接着引入认知派的主语判定标准,并据上述两句型的不同句法表现,讨论了汉语主语的“客体导向”倾向。陈练军老师《“晨”的语素化:从自由词到复合词根》的报告,详尽地描写了含“晨”结构式从短语到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全面揭示了“晨”由单音词到构词语素的语素化过程,认为“晨”发生语素化的动因之一是汉语复音化的结果。“晨”的语素化是在含“晨”结构式中发生的,语素化与词汇化同步发生的,是同一变化的两个方面,复音化既是含“晨”结构式词汇化的动因,也是单音词“晨”发生语素化的动因之一。史文磊副教授做了题为《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从句现象》的报告,揭示和分析了汉语介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的从句现象。文章通过对既有的动词介词鉴别标准的辨析以及对“鉴于”历时演变的考察,发现从句现象在介词的共时分布和历时演变中都有所体现,进而从语篇的角度提出背景化来作出统一的解释。

 下午的论坛由史文磊副教授主持,刘君敬、赵川兵、张海媚、顾军和真大成等五位老师做了报告。刘君敬老师《论常用词演变中的新旧合璧现象��基于100基本词的考察》一文,以“口嘴”“嘴口”“牙齿”“齿牙”“男女”“女男”等词为例,深入探讨了常用词演变过程中的新旧合璧现象,并认为合璧词的逆序形式受微语境影响。赵川兵老师《海峡两岸连-介词“hàn”的来源》一文通过对北京话及台湾通语中“hàn”来源的梳理、“和”“桓”等古音通用材料的考察及方言中“hàn”类字用法的系统研究,发现汉语方言中的“hàn”当来自连-介词“和”,“hàn”跟“和”是阴阳对转的关系,“hàn”是“和”的非主流音变,语音听感实验也能给予某种支持,至于台湾通语中的“hàn”则完全是“国语运动”的结果。张海媚老师《汉语“锋利”义词的共时地理分布和历时演变》一文,对“利”和“快”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进行了考察。方言中,“快”独占大半个中国,“利”则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的闽语、粤语、客家话、平话、土话、赣语、湘语地区,中原官话的零星数点与其形成远隔分布。历史上,隋唐前,“利”为通语主导词,唐以后,使用地域在逐渐缩小,在元代的北方官话中率先被“快”覆盖和取代;“快”于唐代兴起于黄河流域而后向南向北扩散,至迟明嘉靖初年便将“利”赶至“存古型”的东南沿海一带地区。顾军老师《孔雀东南飞三种英译本误译分析》一文,结合汉语词汇史以及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孔雀东南飞》英文译文中存在的“孔雀”“新妇”“奉事”“迎取”“谓言”“广”“再”“何云”“纷纭”“谢”“守节”“见录”“床”等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进而探讨翻译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论汉语词汇误解误用义产生的语言原因》一文,提出词汇误解误用义产生的语言原因主要有:形音义的干扰、结构的误解、节奏的异化、使用频率的影响和语境的误推。真大成副教授《南史〉〈北史增补史料中的口语资料》一文从多角度对《南史》《北史》增补史料中的口语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将《南史》《北史》中的语料与《资治通鉴》进行比较以显示文白的差异,最后提出汉民族共同语发展过程中南北朝-唐易代的现象。

 

 报告过程中,在场的诸位师生分别就各位老师的报告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汪维辉老师对本次论坛做出了精彩总结。经过一天的报告与讨论,在座师生都获益良多。

 

 

 

 

(文/陈容生  图/李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