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祥教授讲座报道

发布时间:2019-05-12浏览次数:586

 

  2019512日上午9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杨荣祥教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229教室作了题为《关于汉语词类历时演变的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汪维辉教授主持,方一新教授、黄笑山教授、真大成副教授、史文磊副教授及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所的几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汉语不同时期的词类系统是什么样子?2.如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进行词类划分?3.不同历史时期词类有哪些差别?

 杨教授首先对汉语词类划分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马建忠、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朱德熙、郭锐、沈家煊等学者划分词类的依据,并提出:词类的本质属性是词的表述功能,但我们对词的表述功能的认识只有通过它的外在表现才能总结出来,亦即它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这种位置,也只有通过其实现的功能才能确认,其实现的功能就是它的分布。在划分词类时,是根据全部分布划分词类还是根据部分分布划分词类,完全取决于划类的目的。

 紧接着,杨教授对汉语史的词类划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王力、太田辰夫、李佐丰、殷国光、蒲立本等学者的观点,并提出:(1)从远古到近代,汉语的词类是有变化的,基本上是在增加。远古汉语有名、时间、动、形、代、数、副、介、连、语气词10个词类,上古汉语增加了量词和拟声词,中古时期增加了方所词,近代汉语又新增状态词、助词、区别词等。(2)相同的词类,古今功能并不是完全相同。典型案例就是所谓的“词类活用”,这是上古汉语名、动、形的界限不清晰的表现,在句法结构中动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连接,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也是用“而”连接;动词作谓语后面带语气词“矣”,形容词也带“矣”;动词作定语后面可以带也可以不带标志词“之”,形容词作定语也是后面可带可不带“之”,特别是形容词作谓语还可以带宾语(所谓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仅就句法功能而言,动词能充当的句法成分,形容词也都能充当,不过是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因此,确定划类标准就必须根据不同时代语法系统的特点来确定。

 最后,杨教授提出词类划分的标准大概就是词与词的组合规则,包括什么词能与什么词结合,某些词共有哪些与别类词的组合,不能与哪些别类词结合等等。不同时代的汉语,语法系统是不一样的,词与词的组合规则当然就不一样。所以,给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划分词类,必须依据不同时期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研究汉语词类的历史演变,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尤其重要。

    杨教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在场师生均获益良多。在老师、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讲座圆满结束。

 

(图/李贞亮 文/陈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