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向2019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06-05浏览次数:1484

2019529日上午八点半,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在人文学院行政楼439会议室举行。参加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分别是邓霞、贾成南和吴越三位同学。答辩主席是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肖奚强教授,答辩委员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池昌海教授、彭利贞教授、陈玉洁副教授和李旭平副教授。
邓霞同学的答辩论文是《现代汉语预期范畴研究》。文章对“预期”的定义、“预期”语义范畴的确立、“预期”的语义类型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厘清了预期与非现实中认识论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预期与示证、情态和反事实三者与非现实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预期本质的认识。文章还从顺预期、反预期的语义类型与其语法形式对应的角度,梳理了现代汉语预期范畴的表达形式,并对典型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贾成南同学的答辩论文是《近代汉语情态动词研究》。她的论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范畴理论、语义演变、语法化和主观化等为基础,运用文本与语料库、定性与定量、共时与历时、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从共时层面统计和描写了近代汉语三个时期内各类情态动词的发展、演变,从历时层面分析了近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更选,还深入讨论了动力情态的来源及其语义演变路径,为情态动词系统演变提供了具体而细微的个案实例,发现了情态动词历时语法化、主观化的动因和机制,深化了对近代汉语情态动词及其情态系统的认识。
吴越同学的答辩论文是《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她的论文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出了一定的学术新取向、新动向。文章利用丰富的材料,对比普通话和以吴语瑞安方言为主的几种方言的代词指称问题,发现吴语更严格地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是不典型的语用优先型方言,普通话则是相对典型的语用优先型方言。
答辩委员会针对这三份博士学位论文,从研究方法、理论探索、分析论证、语料数据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答辩人认真地作了答辩,对于论文中少量尚未研究充分的问题表示将作后续探索。整个答辩过程有序进行。最后,答辩委员会经过审慎讨论和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邓霞、贾成南和吴越三位同学通过答辩,并建议授予她们博士学位。
(供稿:吴鹏   摄影:李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