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上午10点,德国美因兹大学语言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Walter Bisang在西溪校区行政楼314室,做了题为《古代汉语以类型学观之》的报告,汉语史中心方一新教授、汪维辉教授、史文磊副教授、李旭平副教授出席,中文系、汉语史中心、汉语言研究所、语言与认知中心的部分学生也聆听了报告。
Bisang教授是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在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对包括汉语在内的东亚、东南亚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此次报告Bisang教授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考察古代汉语。他首先介绍了语言类型学的一般知识,指出语言类型学家既关注每一门语言的个性(“井蛙”视角),同时也关注语言的普遍格局(“大理”视角)。然后他谈到汉语,认为相对于许多其他语言(如英语、德语、法语),汉语是语法上给语境和语用留有更多空间的语言,古代汉语在这一点上比现代汉语表现得更加明显。随后,Bisang教授从语法信息的省略 (代词脱落、时体信息的省略)、灵活的词类系统、⼩句连接和话语讨论了古代汉语语境和语用推理的相关现象。最后他指出,语言历时变化有两种相互竞争的动力机制——精确性和经济性,它们对语言及其结构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分别形成了基于形态句法的语言和基于语用的语言,汉语等许多东亚以及东南亚语言,尤其是古代汉语,是非常高程度的基于经济性机制的结果。
最后,在场的师生与Bisang教授进行了互动。Bisang教授广阔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幽默的风格以及他的中文发音,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图/文 李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