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博士生王翠《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话题性研究》获2018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9浏览次数:197

 日前,浙江大学公布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中心汪维辉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王翠的学位论文《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话题性研究》,经学院推荐,所属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初评,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选通过,荣获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内容提要
本文是关于古汉语受事前置句“话题性”的专门研究,主要关注“前置受事”的性质问题,在信息结构理论指导下,结合句子焦点结构分类,力图尽量系统而全面地探讨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信息特征及其历史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焦点结构类型与句式功能的对应关系,重新探讨了受事前置句的表达功能及“意念被动”问题。
论文第1章和第2章分别就“受事前置句”和“信息结构”的相关术语、概念进行界定说明,并对古今汉语受事前置句“话题性”研究予以述评,指出其问题所在以及文章的研究目标;与此同时,针对“话题”研究的诸多难题,特别说明了“话题性”研究的切入视角及基本方法。
第3章主要讨论古汉语受事前置句信息结构类型的具体判定。首先,结合“句法形式与信息结构关系”“逻辑判断类型”及“类型学佐证”,从整体上预测句式不可能限于单一的“谓语焦点型(即受事话题句)”;其次,采用“自上而上,整体推部分”及“自下而上,典型特征分析”法,具体提出“话题性”的判定标准及判定细则。本章主要解决古汉语受事前置句“话题性”的判别及衡量标准问题。
第4章以汉语史分期为主纲,焦点结构类型为次纲,运用已确立标准及细则,对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话题性”予以具体描写、分析和对比。经考察发现,其特点如下:1)各时期句式信息结构类型多样,前置受事具有“话题”、“论元焦点”、“句子焦点参与成分”等不同身份;2)上古汉语,前置受事表现出较强的非话题性;中古近代汉语,话题性渐次增强;3)总的看来,谓语焦点结构表现突出,为主导类型。此外,研究还显示自下而上的“话题典型性”分析法并不绝对可靠。
第5章重新思考受事前置句的表达功能问题。结合前文结论,论文指出以往“被动/评议”之争议,乃是囿于“谓语焦点”单一结构类型所得之结论。其实,除此之外,受事前置句还表现出“句焦型”及“论焦型”功能,如:a.报道事件;b.提供时间背景;c.呈现事理、规律、整体义;d.引进话语所指;e.识别所指对象;等。而“被动/评议”的区别,也可在“现实/非现实”范畴关照下予以重新审视。
第6章在动词分类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意念被动”问题,区分了作格性、中性受事前置句,指出前者状态性明显,这主要由作格动词自身语义提供;其被动义,主要来源于“引发者的潜在性”。此类句子的被动解读,一方面导源于“及物”视角的过度推及;另一方面,也确实与引发者的潜在性有关。后者虽也具备状态性,但其状态主要由句法贡献,与动词语义无关;其被动义较前者更为明显,这主要得益于其行为者的强指人施事依赖性。此外,依据两类动词的表现倾向,本章还提出了汉语的“客体导向”倾向,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受事”处于动前位置的合法性,呼应了前文信息结构的研究。
第7章,对论文主要内容予以总结,并指出其创新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