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承办的“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暨汉语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二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40位学者出席此次会议并报告最新研究成果。中心真大成副教授、史文磊副教授受邀参加此次会议。
会上,真大成副教授宣读论文《汉文佛经“一字形记录多词”例释》,结合实例指出汉文佛经中的不少汉字具有丰富的记词功能,一个字形往往可以记录多个音义,形成“一字形记录多词”现象,显示了汉文佛经字用的独特性。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最紧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全面测查,积累材料。
史文磊副教授宣读论文《从时间到情态——上古汉语“暇”“遑”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辨析》认为“暇”最初是表“有空暇”义的动词或形容词,不是名词,后来发展出情态助动词用法;“暇”的情态义源自反问句式中的隐性情态,后经语法化,吸收了这种情态义;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不�”等结构中的“�”以及上古汉语中的“暇”不能全部看成情态词;上古汉语“遑”“暇”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