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至4日,“第十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中心方一新、王云路、真大成三位老师,博士后卢鹭及博士生孟奕辰、王金英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上,方一新教授作题为《安世高译经所见复音新词考探》的大会报告。文章以安世高译(包括题署安世高译的《大安般守意经》)诸经为例,对其新见的复音新词举例考释,认为东汉以来,甚至是安世高以来的词汇新质值得关注,以复音新词为例,就有数百个之多,如㵪�、涎涕,均口水鼻涕义,又有“㵪唾”“涎唾”“�唾”等词,谓口水唾沫。这些新词,现今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多未收录;或虽有收释,但未能溯源。
王云路教授作题为《从“触”有污义谈汉译佛经对中土语言的影响》的大会报告。文章指出翻译佛典中,“触”常常表示“污秽”义,该义源于佛教观念,“触”是佛家说的“六尘”(或“五欲”)之一,泛指身心与外物的直接接触,故而易污浊。同时,“触”有“污秽”义直接推动了“龌龊”一词的产生。可见汉译佛经对中土语言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创造新词,可以赋予新义,还可以推动汉语原有陈旧词形发挥作用,成为新词。
真大成副教授报告论文《玄应〈音义〉所载佛经“作某”述考》。文章在全面调查统计玄应《一切经音义》所载佛经“作某”语的基础上,从“作某”语所反映的佛经用字情况、“作某”语与佛经“一词多形”“一形多词”现象、“作某”语与佛经校读、玄应针对“作某”语改字现象评议、“作某”语与佛经用字规范、“作某”语所记录的佛经异文、“作某”语与“近字”、 对末五卷无“作某”语的拟测八个部分对“作某”语的语言文字研究价值作了初步探讨。
博士后卢鹭报告论文《〈道地经〉词语校释举例——以平行文本比较为中心》。论文通过平行文本比较的方法,将《道地经》与《修行道地经》比对,从三方面对《道地经》进行举例考释:(一)校订讹俗字,“拘”和“”、“”;(二)考释疑难词语,“酸枣肌”;(三)辨析误解误用,“粪除”。
博士生孟奕辰报告论文《“将无”新证》。论文细致分析中古译经中“将无”类词、“将”和“得无”类词的用法及变化,并从梵汉对勘角度认为“将无”并非是对梵文将来时语境中“mā”的仿译,而是汉语自源的,是在语境、主观化和语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博士生王金英报告论文《释“报应”的成词理据——兼谈“报”与“应”的核心义》。论文用“核心义”的研究方法分析“报应”的语素义,进而辨明“报应”的成词理据。通过对比语素义,厘清“报应”的内部形式及各义项关联。另外,“报应”在佛经中的使用,也是促动词义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