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宋亚云副教授在西溪校区行政楼229室作了题为《作格的几种不同内涵——兼论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报告。汉语史研究中心史文磊老师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汪维辉老师、罗天华老师出席此次讲座,中文系、古籍所等相关单位的许多同学也纷纷前来聆听。
宋亚云老师此次报告主要围绕作格和作格动词的几种不同内涵、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上古汉语是否存在作格动词三个问题依次展开。
首先,宋亚云老师分别介绍了类型学派、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对作格的研究,回顾了学者们关于现代汉语中的作格动词或作格现象的研究成果。
随后,他分别介绍了Cikoski、易福成、大西克也、魏培泉等学者关于上古汉语作格动词/谓词的定义,比较了各家所列作格动词/谓词的例词,分析了各家例词存在分歧的原因,并给出了自己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例词。他认为作格动词就是在一个共时系统中兼有使动及物用法和自动不及物用法的一类动词,提出了包括及物动词、作格动词、不及物动词在内的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依据来源的不同将典型的作格动词分为“破”类、“出”类、“正”类三类,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此外,宋亚云老师还谈到了判断词类活用的标准以及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方法。
最后,宋亚云老师全面地回应了帅志嵩先生关于上古汉语是否存在作格动词的四点质疑。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师生与宋亚云老师关于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研究的价值、上古汉语作格动词判定标准、“四声别义”(“清浊别义”)是否与词汇同一性有关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宋亚云老师的报告内容细致扎实,风趣幽默,引人入胜,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文/孙少卓 图/潘洁妮 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