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号,“语体语法专题系列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中心汪维辉教授和史文磊副教授应邀参会并作了报告。
汪维辉教授《汉语史研究要重视语体差异》通过四个实例说明在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研究中注意历史文献语体差异的重要性。(1)“硬”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报告认为汉语口语中“硬”语义场可能一直是一个贫乏系统或准贫乏系统,至多是“中等系统→贫乏系统”,而没有存在过丰富系统。中古近代汉语时期语义场成员多达9–10个,只是一种表象。(2)先秦—南北朝“躺卧”语义场的演变。报告认为“躺卧”概念域不存在“寝(先秦)—卧(西汉)—寝(东汉)—卧(魏晋南北朝)”的循环演变,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语料选择不当。东汉口语中表达“躺卧”义也是用“卧”而不是“寝”,《太平经》和《道行般若经》等更接近口语的语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实际的演变应该是“寝—卧—卧—卧”。(3)“V于/在L”和“VL”结构是交替演变。报告认为汉语史上究竟是否存在过“V于/在L”和“VL”两种结构的“交替演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无从确定。用此个案证明“语言中并非所有的演变都是单向的,也存在循环演变”,缺乏说服力。(4)“唯……是……”式句的语体差异。报告认为,许嘉璐(1983)研究上古汉语“唯……是……”式句得出的三点结论正确可信,使我们对“唯……是……”式句的性质及其使用的时代差异和语体差异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并且给人以方法论的启示,堪称语体分析的佳作。
史文磊副教授《运动事件词化类型演变的语体差异——兼论语体与语言面貌及演变方向的关联性诸问题》论析运动事件词化类型演变过程中存在的语体差异及相关问题。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文本之间(通俗文学作品、古今对译、汉语北方官话口语教材《老乞大》),在词化结构和语义要素(方式、路径)表达的演变进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报告提出:(1)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各文本之间的语体差异造成的。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共时和历时考察,不宜只关注口头语体,也不宜笼统讨论整个语言的类型归属,而应区分不同语体,区别开来调查。(2)不同语体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口头语体代表了语言表达的可及度,雅正语体代表了语言表达的延展度。就词汇演变而言,口语语体更能代表演变的方向;但就语法演变而言,有时恰恰是雅正语体代表了语言演变的方向。(3)就历时语言类型学的立场而言,语言系统(词汇、形态句法、语篇)内部并非均质,不同语体在其所用手段上有不同的倾向,笼统地看可能导致类型演变的不同步。因此,在分析语言类型的演变时,宜引入语体视角,揭示出不同语体之间的差异,方可展示类型演变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