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字丛考》修订本出版
张涌泉著。初版中华书局2000年手抄影印出版;修订本2020年1月出版。
本书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纲,对历代字典辞书中的疑难俗字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全书考辨的疑难俗字达3500个左右,其中包括字形楷定、注音、考释等方面的问题,许多旧辞书辨认方面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许多音义未详的疑难字被考出了正字,许多俗字与正字的关系得到了沟通。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俗字演变规律的探寻,并用这种规律去指导具体的俗字考辨,既明其然,又明其所以然。
(2)既注意字形的辨析,又广泛征引文献资料(尤其是碑刻资料和敦煌写本资料)予以证明,使字形辨析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大多确凿可信。
(3)注意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为撰写本书,作者几乎核对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所有俗字条目的原始材料。《龙龛手镜》《篇海》等收载疑难俗字较多的书,作者还核对过几种不同版本的异文,从而发现了大量大型字典承用误本的错误。书中引用各种文献资料,均注明原书版本页码,以便读者稽核,避免了转引第二手资料容易造成的谬以传谬的疏误。
本书系作者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结果。该书前言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先后评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作者再版后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我有幸师从裘锡圭先生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本书便是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但两年的时间实在过于短暂,许多疑难俗字的考证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即便已考释的部分,也还存在着一些疏误。博士后出站以后,又马上转入更为繁重的《敦煌文献合集》的纂著工作,疑难俗字的考释工作便不得不暂时中止了。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工作并没有因为我个人的“暂停”而中止,相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些年,不但队伍日渐壮大,而且考证也更加系统和深入。如杨宝忠、李国英、周志锋、郑贤章、姚永铭、邓福禄、韩小荆、梁春胜,等等,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他们在辨识新的疑难俗字的同时,对原有一些考释成果的疏失也进行了检讨,其中也包括对本书中一些条目的商榷和指正。另外由于造字排版不易,本书当年系手抄影印出版,读者阅读颇有不便。加上初版售缺多年,于是在一些朋友的鼓励下,我下决心抽时间对拙著进行一次修订,并改用计算机排版。修订工作是在其它课题研究的间隙断断续续进行的,其中包括:1.用“校按”的形式列出同道的补正意见及本人必要的响应;2.删除了一些明显错误的条目;3.增加了若干新的条目。这些年在系统整理校录敦煌文献的过程中,也时不时会涉及到俗字的问题,于是忙中偷闲,我自己也写过几篇相关的论文,如《史书俗字辨考五题》(《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汉语俗字新考》(《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汉语俗字续考》(《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等,这次修订时便把相关条目一并辑入书中。有必要指出的是,本书当年引用的一些著作,有的已出了新版,旧版的一些提法或解释,新版已有调整或改正(如《汉语大字典》,2010年出了新版,新版已吸收了拙著关于疑难俗字考释的部分成果),为避免作伤筋动骨的改动,更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修订时一般不作改动。
感谢学界朋友对本书的关注,他们的鼓励、建议乃至批评,是本书得以以新的面貌面世的原动力。中华书局为本书提供了重版的机会;为这部造字极多、排版难度极大的书稿,责任编辑陈乔博士和录入员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友生梁春胜博士花费大量时间帮我梳理了学术界对拙著的评议意见,杨宝忠先生把他阅读拙著时所作的札记汇总后供我参考,隆情厚谊,尤所铭感,志此聊表谢忱。
作者
2014年3月21日
于临安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