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涌泉教授、真大成副教授参加近代汉字研究第三届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2020-11-24浏览次数:50

 

11月20-22日,近代汉字研究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近代汉字研究会会长张涌泉教授、真大成副教授应邀参加会议。会上,张涌泉教授和真大成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数词“百”大写作“伯”发覆》《玄应〈一切经音义〉“体”“字体”“正体”辨说》的大会报告。
《数词“百”大写作“伯”发覆》指出在吐鲁番和敦煌写本契券文书中数目字“百”大写常作“伯”,二字同音通用;这种写法宋元以来仍沿用不绝。“佰”为“百”字之孳乳,“百”大写作“佰”,要到宋代以来刻本流行后,刊刻文字规范化,才逐渐通行开来。古籍整理应避免将更古旧的用字形式“伯”校改为晚近通行的“佰”,否则有违古书本貌、顿失校勘本义。
玄应《一切经音义》屡屡使用“体”“字体”“正体”等表述,它们的含义为何,玄应使用这些表述的目的为何,至今未有完满的解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体”“字体”“正体”辨说》指出,“体”非谓形体,而是指体式,特指用字体式。玄应认为属于“非体”“非字体”“非正体”的字是那些“书史所无”“诸书所无”“捡无所出”的异体字和通用字;而只要存于字书或用于经史的字,无论是所谓的“本字”或“正字”,还是异体字、通用字,都是合“体”“字体”“正体”的。在南北朝以来“颇行伪字”“专辄造字”的风气浸染于佛经写本、以致佛经用字猥杂的背景下,玄应提出“体”“字体”“正体”,以务典正,正有其现实关怀。

 

据悉,近代汉字研究第四届学术年会将于2022年召开,由南京师范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