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29日,中心汪维辉教授、真大成副教授应邀出席清华大学中文系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学高端论坛暨《清华语言学》创刊学术研讨会”。会上,汪维辉教授、真大成副教授分别宣读了论文《常用词历时更替研究的工作程序》和《“奴”作自称称谓词小考——兼谈〈撰集百缘经〉译成时地》。中文系李旭平教授也参会并宣读论文。
《常用词历时更替研究的工作程序》把常用词历时更替研究的工作程序分为四个环节:选词构组、搜集语料、分析论证、结撰成文,并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讨论了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文章对于常用词历时更替研究颇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奴”作自称称谓词小考——兼谈〈撰集百缘经〉译成时地》指出称谓词“奴”本作对称或他称,自称用法出现的确切时间和原因还应进一步探讨。文章认为,“奴”作自称,除自身语义外,还可能与外在促发因素密切相关。“奴”很可能源于当时鲜卑、突厥等操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游牧民族——鲜卑、突厥人以本族语中专表奴隶、奴仆义的词作为臣下对君主的自称,汉语则以“奴”来对译。至晚从6世纪开始,汉人在下对上(卑对尊)的场合也可自称“奴”。唐代以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帝王朝臣,也无论男女,均可自称“奴”。至少中唐以后“奴”已经扩散至全民口语、流行全境了,原先具有的北方地域色彩大概已经消泯。据旧题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奴”作自称的现象,可以反观它的译成年代和地域:《撰集百缘经》很可能译成于6世纪,而且极可能译成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