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15-17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冠明教授来我中心作了题为《关于佛典语言的中国化》的报告。本次讲座由真大成副教授主持,汪维辉教授、史文磊副教授出席,中文系、古籍所等相关单位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本次讲座。
朱冠明教授首先围绕“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梵汉对勘与佛经翻译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佛教汉语研究的总体分析和评价”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佛教汉语研究的基本情况。朱教授认为,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新词、新义项或新用法、新的构词法等方面,并列举佛典语言中29项特殊语法格式,指出佛教汉语研究的重点应在于探讨佛教汉语对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不仅应挖掘佛教汉语中特殊词汇语法现象的“来龙”,还应进一步关注这些现象在汉语历史发展中的“去脉”。
朱教授指出,当前佛教汉语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于学界对佛教汉语的价值、性质等方面的充分认识以及积极运用梵汉对勘、同经异译比较等新方法;不足之处则在于研究领域较为促狭、理论意识淡薄、语言事实挖掘尚欠充分深入、原典语言知识不足等方面。朱教授认为,佛典语言尤其是其中的特殊语言形式在中古以后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其次,朱教授探讨了佛典语言中国化的相关问题。他首先介绍了佛典语言中文言与口语方言杂糅、“四字格”强势使用、原典语言的渗透等特点。随后,他通过“自己”的来历及其中国化过程、“生色”释义及其来源发展、“现在”的历史考察等个案阐述了佛典语言中国化的途径。
最后,朱教授介绍了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佛典语言中国化”(朱冠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内容构成以及各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佛典语言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对勘、历代佛教文献用语考察与《佛教汉语读本》编撰、佛典词语的中国化研究、佛典语法的中国化研究等。
报告结束后,朱教授与在座的同学们开展了互动讨论。朱冠明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