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下午,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107室,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林皓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李旭平教授的邀请,做了题为《显性指称:来自“可见语言”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李旭平教授主持,陈玉洁、罗天华、乐明副教授出席,语言学、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其中。
林皓,江西武宁人,爱丁堡大学硕士,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学术兴趣在手语语言学领域,研究问题如:手语的结构和有声语有什么异同?语言理论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在手语中又是如何表现的?研究手语,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同时也涉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如手语与认识;手语与姿势(gesture)的关系;手语习得、教育与政策等。
讲座伊始,林皓老师从美国手语和中国手语“新冠肺炎”的不同表达方式出发,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手语的基本性质——手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不同地区的手语有不同的语法体系,紧接着便是本次讲座的主题:手语中的手势和指称。自然语言中人称代词指称是指称“个体”,人称代词一般当做变量处理。此外,Partee(1973)和Stone(1997)认为自然语言中也存在时间指称,时间也可以看成一个变量,如以下场景:一个老人看着自己几年前拍的照片,说“我那时不是年轻人(I was not young)”。更进一步,理论语义学家甚至假设我们语言本质上是用一套类似的特征以及解释程序,来指称“个体”、“时间”以及“可能世界”(Schlenker 1999)的。
然而口语中,人称代词和时间指称在形式上的差别非常之大,使得理论者们只能假定人称和时作为变量是看不到的,存在于逻辑层面。林皓老师指出,在手语中,人称代词和时间的表达共享一个机制,并且这种指代是显性的,可见的,这一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语义统一假设(Hpothesis of semantics uniformity)。
讲座最后,林皓老师还提到了一些相关的沿展性研究,包括聋人视角跨模态、听人视角跨模态、以及对语言的重新审视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在交流讨论环节,林皓老师就手语里是否存在谐音、隐喻现象,手语中的手势究竟指示人称还是事件,手势和口语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各位老师、同学开展了深入的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翁汀汀 图/王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