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以“汉语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推进汉语史(包括汉字史)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新成果,于2019年开始组织出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
《丛刊》第一辑自2020年启动以来,得到学界同道的大力支持。每部书稿经两位专家评审,并写出详细审读意见;再经《丛刊》顾问及编委会会商投票,遴选出入选《丛刊》第一辑的专著为高育花《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历史发展与演变机制研究》。
《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历史发展与演变机制研究》一书主要运用历史句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历时考察的基础上,首先从结构形式、句义和比较参项的语义范畴等三方面对汉语的平比句和比拟句作出明确界定:从形式上看,汉语平比句都是一种表示程度等同的独立句式;而比拟句在形式上既可以是独立的句子,也可以是充当句子成分的结构。如果是独立的句子且表示属性的词语没有出现,那一定是比拟句;如果表示属性的词语出现,主体和基准项确定属于同一属概念,但分属同一层级的不同种概念,则是平比句;如果主体和基准项确定分属不同属概念,或分属不同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则是比拟句。
其次,全面考察先秦至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时期、元代、明清五个时期不同语体语料中所出现的平比句和比拟句式,并以比较标记及相应句式为依据,在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每一时期平比句和比拟式的具体类型和使用情况。在语料的选择上,既考虑时间先后,也注意语料语言的地域异质性,同时也对语体性质有一定的关注。
最后以比较/比拟标记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分析“如”类、“于”类、“与”类、“似样”类四大类标记的平比句和比拟句在不同历史时期比较/比拟参项、比较/比拟结果以及语序的变化,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词汇兴替与类推、语言接触等方面对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发展演变机制做出解释。
从标记词看,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共有标记多于独用标记。从比较标记与语序关系来看,“于”字句、“犹”字句都属于“比较结果+基准”类型;“与”类、“似样”类都属于“基准+比较结果”类型;“如”字句唐宋之前,以“比较结果+基准”类型为主,之后则以“基准+比较结果”类型为主。
如果仅从语序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唐宋时期是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发展的分水岭,之前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属于“比较结果+基准”型,之后则属于“基准+比较结果”型。
《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历史发展与演变机制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了包括“如”类、“于”类、“与”类、“似样”类汉语平比句与比拟句的历时语法体系。在描写过程中,注意兼顾时空两个维度,既致力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两种句式各小类使用状况的总结概括,也注意到两种句式共时层面使用上的地域差异。充分利用穷尽考察所得的数据来说明规律,描写角度和重点较为明确;同时能对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在描写基础上,注意借鉴语言类型学、语体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探求句式标记与语序变化的机制,部分解释了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的演变规律。
作者将充分吸收评审专家的意见,对书稿进行认真修改,《汉语平比句和比拟句历史发展与演变机制研究》一书将由中西书局于2022年内出版。
本文原刊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