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著、王书燕编纂的《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65]深入浅出,对概念之表述准确而清晰,颇便初学。如果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阅读李致忠的《古书版本学概论》[66]和《古书版本鉴定》[67]、姚伯岳的《中国图书版本学》[68]。黄永年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并酷爱收藏线装古籍,曾在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鉴定版本之经验,《古籍版本学》[69]乃其在该领域数十年研究与实践心得之结晶,特色鲜明,质量甚高,但该书对一些必要的古籍版本学基础知识论述过于简单,并不十分适合初学。台湾学者李清志的《古籍版本鉴定研究》[70]总结、归纳了直观法(目鉴)和理攻法(考订)这两种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方法,实用性很强。近代著名学者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依据丰富的资料,采用传统学术笔记的体裁,分126个主题论述了历代雕版书籍和版片的各种名称等,广泛涉及版本学中用纸、行款、印刷、装订、字体、题记等内容,特色极其鲜明,历来备受关注。《书林清话》的排印本颇多,其中吴国武、桂枭整理的《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71],全文翻译了日本近现代古文献学大师长泽规矩也的《书林清话纠缪并补遗》,将其作为该书之附录,是较为理想的版本。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72]是代表迄今为止国际中国印刷史(与古籍版本学关系十分密切)研究最高水平的集大成之作,但对于初学者而言篇幅过大,当遇到需要详细了解或其他论著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参考。此外,瞿冕良编著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73]收录了21500余条词目,涉及版刻名词、历代刻工、历代刻书家和抄书家、版本书目等内容,是较为理想的工具书。
倪其心的《校勘学大纲》[74]乃“北京大学文献学教材系列”之一,就总体而言,内容系统而全面,较为适合初学者。黄永年的《古籍整理概论》[75]之“校勘”部分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阅读,但其不足之处是内容不够全面。如果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阅读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校勘编》[76]、王叔岷的《校雠学(补订本) 校雠别录》[77]。张涌泉、傅杰的《校勘学概论》[78]中的大量例证来自于敦煌文献,故该书对于学习与研究敦煌语言文字学而言是十分理想的读物。同样道理,陈垣的《校勘学释例》[79]、林艾园的《应用校勘学》[80]适合于史书词汇研究者与学习者。此外,管锡华的《汉语古籍校勘学》[81]之“附录”中有著者所编的《校勘学论著要目》,收录了陈垣《校勘学释例》刊布之后直至2001年期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的校勘学以及与校勘学有紧密联系的论著之目录。
如果需要了解古籍校勘乃至古籍整理之规范,可以阅读许逸民的《古籍整理释例》[82]。该书包括古籍标点释例、古籍校勘释例(程毅中撰)、古籍注释释例、古籍今译释例、古籍辑佚释例、古籍索引释例、古籍影印释例、古籍整理学术语解释、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举例、标点分段办法补充举例(张文强撰)、校勘记撰写细则举例、校勘记撰写细则补充举例、专名线和书名线使用细则举例、古籍影印出版的规范问题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又明确的操作指南,堪称整理校勘古籍之必读著作。
台湾学者郑良树的《古籍辨伪学》[83]是该领域首部通论性著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辨伪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总体而言,该书内容系统而又全面,值得阅读。继郑著之后,杨昶的《辨伪学讲义》[84]成为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辨伪学专著。[85]上文提及的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和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新编》等古典文献学著作中,均有关于辨伪学的专门章节,可以参看。再则,司马朝军的《文献辨伪学研究》[86]第十二章为“文献辨伪学论著目录”,可供参考。此外,陈恒嵩的《伪书和辑佚书资料的检索与利用》[87]提供了不少线索,颇有用处。
至于四部典籍中伪书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张心�编著的《伪书通考》[88]。该书对历史上曾经被考辨的多达1104种的古籍,均依照时代的顺序(下限为1939年)罗列历代学者的考辨之说,并注明引文出处,同时还加上张氏自己的案语。郑良树的《续伪书通考》[89]乃接续《伪书通考》之作,收录了1940年至1982年前后的相关辨伪成果。该书所引资料均注明出处,所收辨伪成果既有大陆学者的,也有台湾学者的。
邓瑞全、王冠英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90]收录古代及近代有伪作疑问的书籍1200种,乃目前考辨伪书最多的著作。《中国伪书综考》的体例不同于《伪书通考》和《续伪书通考》,在吸收前人相关考辨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一部有伪作疑问的书籍进行评介,涉及该书的作伪程度或类型,作伪者或被作伪者的简要生平履历,作伪原因、辨伪过程,该书的主要内容、学术价值、使用方法以及存佚情况、现存版本等。
再则,上文提及的郑良树的《古籍辨伪学》附有“有真伪问题之古籍一览表”,乃综合《伪书通考》和《续伪书通考》目录而成,有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之古籍,基本上都包括在内了。该表所收古籍之后皆附《伪书通考》和《续伪书通考》之页码,颇便使用。上文提及的司马朝军的《文献辨伪学研究》中的“文献辨伪学论著目录”,涉及大量有真伪问题的古籍,亦可供参考。
曹书杰的《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91]凡37万字,是首部独立刊行的辑佚学专著,内容丰富,研究深入,乃迄今为止该领域最为系统而全面之著作,值得阅读。它的出版,使辑佚学真正摆脱了附庸地位,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曹之的《中国古籍编撰史》[92]较为系统、全面地勾勒出古代编纂学的基本框架,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理想的读物。
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93]资料丰赡,研究深入,内容全面而系统,堪称这方面最好的读物。
此外,上文提及的林庆彰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文科适用)》系统论述了搜集资料、撰写论文之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详细的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实用性很强,堪称文科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的典范之作,对于古典文献学学习与研究者而言,是十分理想的读物。再则,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94],虽然是著者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给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之讲义,但对于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颇有参考价值,许多内容同样适用。如该书在论及“电子文本的优劣”时指出,数字化的古籍和研究论著的电子本,给广大学者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大大节省了研究者的时间,也可以更快地接触大量文献材料,更广泛地驾驭文献、图像等资料。但是,目前研究生们使用的电子文本,大多数都不具备古籍整理的标准文本的要求,所以引用时首先要核对原书。即便是做得很好的《四库全书》电子本,其识别时也有错误,所以引用时也要核对《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纸本原文。最近开始逐渐为研究生们广泛使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据陈尚君的查核,其文本也有不少问题,甚至连繁简字都没有改正。现在大家计算机里的许多电子文本是从别的网站上拷来的,由于原来的数据库所造的文字和繁简转换过程中的文字问题,使得一些不准确的文字会留在这种电子文本中,而这些字有时正好就是你要论述的专有名词,所以在利用检索功能时,就查不到相关的文字,而你如果相信计算机的检索能力,那就会因为某个官名没有见于某书,造成材料的遗漏。[95]这是我们在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时,也应该特别加以注意并避免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总体而言,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杨琳的《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浅说》,(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王雨著、王书燕编纂的《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倪其心的《校勘学大纲》等,堪称古典文献学领域最为理想的入门书,既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供初学者自学。
注:
[1] 《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
[2] 中华书局2008年修订版。
[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 中西书局2014年版。
[6] 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8]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
[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 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
[1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
[13]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14] 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最初由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于1996年出版第1版,2011年经修订后出版第2版,曾经在台湾先后重印十多次,影响甚大。九州出版社所出版的该书乃台湾第2版之简化字版。
[15] 齐鲁书社1986年版。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7]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 中华书局2015年版。
[19] 中华书局2015年版。
[20]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1]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2]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4] 广陵书社2005年版。
[25]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26]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版。
[28] 台湾艺文印书馆2004年版。
[29] 《文史》2003年第4期。
[30]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31] 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 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3] 载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编辑委员会编:《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4] 《文史哲》2010年第5期。
[35] 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36] 中华书局2016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37] 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8] 中华书局2009年版。
[3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40] 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朱维铮的校注价值很高,故推荐此版本。
[41] 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42]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3]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另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4] 《目录学与工具书》单行本刊布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蒋礼鸿集》则印数有限并且定价较高,导致该书流布欠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知名度,故笔者曾经多次建议该书单行本应予重版。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将《咬文嚼字》与《目录学与工具书》合为一册,作为《蒋礼鸿全集》之一种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书的影响。不过此次刊布仍非单行,由于采用精装而使得定价偏高,印数也还是较少,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考虑出版平装单行本,以便降低定价,扩大发行,泽溉读者。
[45] 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
[46] 中华书局2009年版。
[47]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48]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4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50]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载《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51]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1页。
[5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5页。
[53] 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54] 汪辟疆:《方湖日记幸存录》,载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30页。
[55] 参见孟昭晋:《王重民先生的〈书目答问〉课》,《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2期。孟昭晋在2000年前后也曾经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过选修课“《书目答问》研究”。
[56]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347页。
[57] 中华书局2011年版。
[58]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处书名中的所谓“标注”,是指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著录各书的有关善本、别本进行批注。此外,该书还增加了《四库全书》未收录的重要典籍。
[60] 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另有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笔者在使用中发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虽然吸收了不少新成果,但在排印(该书采用简化字)中又出现了少量讹误,同时其标点也存在疏误或可以商榷之处,故在使用时,应同时参看《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和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
[61]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 中华书局1983年版。
[64]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65]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6]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67]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6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新1版。
[70]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71] 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
[72]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3]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增订版。
[7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76] 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
[77] 中华书局2007年版。
[78]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9] 中华书局2016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8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 巴蜀书社2003年版。
[82] 中华书局2014年增订版。
[83] 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84] 载李国祥、杨昶主编:《国学知识指要——古籍整理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此外,张岱年、汤一介、庞朴主编的《中华国学·史学卷》(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收有杨昶的《辨伪学》,其内容可以与《辨伪学讲义》互为补充。
[85] 此外,张岱年、汤一介、庞朴主编的《中华国学·史学卷》(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收有杨昶的《辨伪学》,其内容可以与《辨伪学讲义》互为补充。
[86]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 载林庆彰主编:《学术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88]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89] 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90] 黄山书社1998年版。
[91]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2]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
[93]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9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5] 参见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110页。
附: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
一、必读书目
1.《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2.《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8年修订版。
3.《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杨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
4.《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5.《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6.《说文解字》,许慎撰,中华书局2015年版。
7.《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修订版。
8.《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版。
9.《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
10.《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2015年第3版。
二、选读书目
1.《中国古文献学文选》,孙钦善选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校雠广义》(含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著,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
3.《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著,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
4.《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洪湛侯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目录学与工具书》,蒋礼鸿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6.《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7.《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王雨著,王书燕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朱维铮的校注价值很高,故推荐此版本)
10.《十三经说略》,王宁等著,中华书局2015年版。
11.《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著,中华书局2013年版。
12.《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增订版。
13.《汉语语音史》,王力著,中华书局2014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14.《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6.《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17.《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修订版。
18.《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修订版。
19.《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语文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2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中华书局2020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文章来源于浙江大学中文系 ,作者陈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