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研究所2021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530

 

2021年5月21日,汉语言研究所2021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311教室举行,方一新、汪维辉、池昌海、庄初升、陈东辉、真大成、罗天华、李旭平、李乃琦等老师及本硕博同学共五十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报告会分四组举行,设置报告人陈述、同学点评和教师提问点评三个环节。共有14篇论文参赛,涵盖词汇史、语法史、汉字史以及现代汉语方言、句法、语义、修辞等多个方面。参赛同学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心得,点评同学评析论文得失,各位老师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报告会参赛论文如下:
场次
顺序
报告人
年级
论文题目
点评人
第一场
 1
陈姝伊
19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
译经中词语新质的产生——论由译师个性化用词而产生的词语新义
孔绍怡
 2
李嘉鑫
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
《启蒙浅学》中的唯补词“倒”
邓舒文
 3
阮惠颖
20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
“亲是其女”中“文白混用”及其原因初探
潘洁妮
 4
翁汀汀
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
吴语“返回义”趋向动词研究——以“转”为中心
章才闯
第二场
 5
程翠平
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
英汉介词短语的句法分析:共性与差异
刘星
 6
戴佳文
20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从“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
王竹勋
 7
邓舒文
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
西南官话“二X”结构的将来时间指称功能
赵川莹
 8
谷雨
18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现代汉语引语框定语的词化类型——以谓词为中心
章才闯
第三场
 9
金龙
17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类型及其形成
谷雨
10
李贞亮
18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论“没”/“不”与“了2”的共现
修俊俊
11
蔺伟
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
否定结构中“并”的语义与功能再探——兼论虚词用法的语体制约
黄秀
第四场
12
王竹勋
19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基于秦汉简帛的“䊮”“�”“�”字词关系考
戴佳文
13
修俊俊
19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肯定”与“一定”句法特征差异
程翠平
14
赵川莹
20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黄河水系变迁与“河”的词义扩大
孙少卓
 
硕士生方面,翁汀汀《吴语“返回义”趋向动词研究——以“转”为中心》以吴语象山方言为基本材料,同时对比吴语区其它七个方言点的语料,考察了“转”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以及“回”、“转”和“归”的共时分布和层次问题。文章指出,浙江吴语中“转”的句法功能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渐衰退的特点。
博士生方面,赵川莹《黄河水系变迁与“河”的词义扩大》结合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了“河”从黄河专名到河流统称的具体演变过程,并挖掘出了“大河”这一中间环节。文章指出,“河”的词义扩大是黄河频繁决流改道和汉语双音化“专名+类名”模式共同驱动下的结果。邓舒文《西南官话“二X”结构的将来时间指称功能》讨论西南官话三种“二X”结构的将来时间指称功能,体现了数量范畴依次扩张至事件和时间范畴或直接扩张至时间范畴的不同路径,同时这三个词指称时间和远近距离存在差别,与“二”所搭配成分的使用频率、语义特征以及结构的紧密程度相关。王竹勋《基于秦汉简帛的“䊮”“�”“�”字词关系考》利用出土文献梳理了“䊮”“�”“�”所表现的字词关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䊮”→“�”→“�”的演变过程,并且“�”“�”的买卖对象经历了一个从隐含到呈现的过程。
整个报告会从上午8:30开始到下午16:30结束,持续整整一天,取得了圆满成功。
经过各位老师的充分讨论和商议,汉语言研究所2021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获奖名单如下:
硕士生组
一等奖:翁汀汀
二等奖:陈姝伊、李嘉鑫、阮惠颖
博士生组
一等奖:赵川莹、邓舒文、王竹勋
二等奖:程翠平、戴佳文、谷雨、金龙、李贞亮、蔺伟、修俊俊

 

优秀点评奖:潘洁妮、孙少卓、戴佳文、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