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述 | 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学述”系列:颜洽茂教授

发布时间:2021-06-19浏览次数:284

 

■ 编者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倏忽间,中心至今已走过了20年岁月。这期间,在教育部社科司、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及学界同仁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心成员沉潜向学,努力奋进,继承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前辈的学术遗产,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发扬新的研究风格,商量旧学,培养新知,目前在汉语词汇史、中古近代汉语、敦煌语言文字、近代汉字、汉语历史语义及训诂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
饮水思源。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心各位教授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代出生的祝鸿熹、黄金贵教授,1940年代出生的俞忠鑫教授,1950年代出生的颜洽茂、黄笑山、张涌泉、方一新、汪维辉、王云路教授,1960年代出生的许建平、池昌海、关长龙、彭利贞、庄初升教授,无不为中心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尽心尽责。职是之故,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学述”系列,以显各位教授治学树人之成绩,谨表敬意云尔。
 
颜洽茂教授学述
文 |  荆亚玲
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颜洽茂可谓三者的践行者。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沉潜于训诂学、汉语言文字学、佛教文献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出版各类著作20多种,发表各类论文近80篇,获得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7项;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以及无可计数的本科生,很多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社会服务方面,他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历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合并的浙江大学教务部(处)副部(处)长、贵州大学校长助理;此外,还担任教育部及省里各种专家,曾任浙江省社联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现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为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批判之精神”,为促进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建设,培养卓越人才,构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新体系,为推进浙江省的高校建设、高考改革,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等工作,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求学及工作经历
颜洽茂教授,祖籍浙江舟山,1951年2月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就读于上海闸北区普善路二小、闸北区苏家巷小学,学习极其刻苦认真,有一年期末考试,六门功课取得了599分的好成绩,一时在学校传为佳话。196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市重点复兴中学(时称北有“景山”,南有“复兴”),教语文的朱健夫先生、教历史的宗震益先生启迪了他对文史的爱好。文革开始后,无奈中断学习,回老家舟山插队接受“再教育”,但仍不辍自学。
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舟山地区语文考试骄人的成绩被杭州大学中文系录取,而杭大中文系名师云集,姜亮夫、王驾吾、胡士莹、孙席珍、蒋礼鸿、徐朔方……等名字如雷贯耳。其时,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由郭在贻、祝鸿熹两位先生讲授,期中考试时,以77级141名同学中第一的成绩,受到郭在贻先生的赞许,颜洽茂受到莫大鼓舞,但不料期末考试遭遇滑铁卢,仅取得82分的成绩,于是他把“82”这个数字贴在寝室墙上激励自己,从此便立志将古代汉语研究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四那年,他被选为蒋礼鸿先生“目录学与工具书”课程的课代表,并在蒋先生的指导鼓励下,公开发表了第一篇古汉语学术论文《〈反训探原〉商榷》(《争鸣》1981年第1期)。
1982年初本科毕业,作为系里“老三届”学生中唯一的一个,他报考了研究生,并从7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辽宁师范学院(后辽宁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录取,师从郭栋先生。郭栋先生不苟言笑,极其严谨,但又开放包容,放手让自己的学生利用访学的机会,博采众家之长,因而颜洽茂得以登门向北京大学蒋绍愚、北京师范大学许嘉璐、中山大学潘允中、河北社科院黄绮等诸先生求教。受蒋绍愚先生提供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梅祖麟先生研究资料目录的启发,并根据蒋绍愚先生的建议,颜洽茂将硕士论文题目确定为“《百喻经》《杂宝藏经》《贤愚经》复音词研究”,从而开始了佛经文献语言的研究之途。在论文资料准备过程中,中国佛学院朱哲先生、大连图书馆王多闻先生、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颜洽茂为此还曾做过数量惊人的资料卡片,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勤奋刻苦的精神令师兄弟们叹服。初稿成文之后又请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北京大学蒋绍愚先生、杭州大学郭在贻、祝鸿熹先生审阅,论文既立足于传统小学的精耕细作,也注重现代语言学视野的开拓,故受到各方好评。
1984年底硕士研究生毕业,因妻子不适应北方饮食与生活,颜洽茂婉拒了留校执教,1985年1月回到杭州大学中文系,担任著名语言学家蒋礼鸿先生的助手。
1987年10月起,颜洽茂担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88年9月入蒋礼鸿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遵从蒋先生的意见,博士论文选题向上古与近代汉语的中间地带——中古立意,并且仍把着眼点聚焦在佛经文献语言上,题目定为“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研究”,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古宗教狂热的时代,也是汉民族语言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大量佛经汉译,影响了中土的文化和语言。反映当时实际语言的译经词汇,既有对先世的继承,也有当时的新创以及对后世的开拓。因此,研究此期译经词汇,不仅有着一般的断代或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而且具有从语言与社会结构产生‘共变’对词汇的影响来探讨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特殊意义。”(《佛教语言阐释》“内容提要”,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1993年6月,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蒋礼鸿先生认为“本文不失为高度学术水平的论著”。
1998年,颜洽茂赴美国Montana大学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二 学术贡献
“1970年代末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全面恢复,佛教文献语料在国内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重要的成果不断出现。如俞敏、施向东、刘广和、尉迟治平和储泰松等的梵汉对音研究,项楚、刘坚、蒋绍愚、吴金华、董琨、江蓝生、曹广顺、颜洽茂……等的汉语历史词汇和语法研究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佛典语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朱庆之《代前言:佛教混合汉语初论》,《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P3)
在佛教文献语言研究方面,颜洽茂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专著《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语言研究》,它是以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文献为其主要语料而进行的包括词汇、语法,乃至文体在内的整合式研究”,代表着当时汉语史研究中佛教文献语言研究的主要趋势。
学者万金川评曰:此书作为“这个新兴学术领域里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佳构”,“以此一时期的译经词汇为语料,透过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的方法,一方面静态地描写这批译经词汇在构词与构义上的形式,并分析他们承古的一面及其新创而影响后世的一面。同时也从语法与文体的角度论列这批词汇所呈现出来的特殊的词汇现象,这些词汇现象包括了语词的割裂与省缩、语词的增扩与添加、口语词的充斥与外来词的大量引进等等。进而作者剖析了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对于此一时期乃至后世的汉语词汇的演变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书中对译经词汇所做的静态描写、词汇特征的成因分析,乃至这批词汇进入汉语世界之后的影响评估等等……是作者书中相当成功的一面。”(《宗教传播与语文变迁:汉译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所显示的意义》,《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P588-595)朱庆之也指出,“自1990年代之后,不尽人意的情形开始有了转机,以80年代勃兴的佛教汉语(古代佛教文献所使用的语言)研究成果为基础而出版的三本书,标志着在这个领域上有了突破。这三本书是朱庆之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1992)、梁晓红的《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1994)与颜洽茂的《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1997)。”(《论佛教对古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影响(上)》,《普门学报》,2003年15期,P(5)-(6))以上评价,是对颜洽茂在佛教文献语言研究领域所做贡献的充分认可。该书曾获浙江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古汉译佛经词汇的研究?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在汉语历史词汇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如何正确看待汉译佛典语料?汗牛充栋的佛教文献中,特别是经律论三藏中哪些材料具有汉语史研究价值?……这一系列问题进入了颜洽茂研究的视野。他带领他的博士弟子团队,申报并完成了两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一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汉译佛典词汇研究”(2007.10结题,证书号20070525,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以佛经材料研治中古汉语词汇,不能局限于个别词语的考证,而应将个别词语的考释、断代词汇面貌的清理与汉语历史词汇的系统、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该成果致力于研究路径与方法的创新:从文化与语言、社会变革与语言的双向观照出发,由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的剖析入手,对汉译佛典的词汇构成和语义构成进行多角度的静态描写,构拟这一历史时期词汇的概貌;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到词义内部,研究中古汉语的语义特点和演变,并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探讨中古汉译佛典中的词汇现象与特点,描绘演变进程,探索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通过分析新质出现对后世的影响,正确认识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历史地位,揭示中古汉译佛典词汇对汉语史研究的功用。该成果对中古汉语词汇史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填补。其价值首先是为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信的、经过甄别的语料以及研究依据。其次,提供了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某些“模型”,例如中古汉译佛典词汇构成框架;通过这些模型,可以窥探中古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其三,通过对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的研究,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结论,揭示出中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其四,由于词汇与文字、语音、语法休戚相关,该成果还将带动汉语史其他领域对此期汉译佛典的研究。
二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译佛典语料研究”(2016.12结题,证书号16JJD279,教育部社科司),最终成果为专著《翻译佛经语料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本成果以翻译佛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汉语史、文献学等角度对翻译佛经语料进行研究,对翻译佛经语料进行全面清理,包括翻译佛经语料的鉴定、分类等,从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翔实可靠、方便易用的语言材料,并探索汉语史研究和古汉语语料研究的新方法。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全面审视、考量翻译佛经语料的性质、特点,对翻译佛经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第二,深入研讨翻译佛经语料的鉴定方法、分类标准、利用原则等问题,从而为研究词汇史、语法史、语音史等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材料,为断代语料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模型”。第三,通过分析、鉴别和整理,为汉语史研究特别是中古汉语研究提供可信、翔实的翻译佛经核心语料。第四,为汉语史语料库的建设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探索现代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第五,本成果抉发的众多词例、字例,可供《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订补,具有实用价值。
有关佛经文献语言研究的单篇论文尚有:
《试论佛经语词的“灌注得义”》(《汉语史研究集刊》1998.7)佛教为外来之学,译经师除创造“寂灭”“烦恼”“解脱”“慈悲”等新词或通过音译转写等方式接受外语词表示教义外,大部份是通过“灌注”而使中土语词“佛化”,使之成为佛教名词术语。中古翻译佛经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利用原有词灌注教义,使之成为佛教名词术语。二是利用原有词组,借形灌义,使之成为佛教名词术语。本文将中国佛教史上的‘格义’现象置入语言学的论域里来加以探究。此文后被收入《佛教汉语研究》。
《中古佛经借词略说》(《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佛教词汇输入中国,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古佛经引进了大量的外语词,引进语词的词类(包括内部小类)有了明显的扩展,接受外语词的体式已基本确立,但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中古佛经已开始对梵语借词运用缩略、词型规范等同化手段进行初步整饬。本文对此期的梵借词进行了较全面的论析。此文后被人大《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 2002年第8期)。
《〈高丽大藏经〉及其文献价值》(《中华文史论丛》63辑,2000.9)《高丽大藏经》的刊行,是世界佛教文化史上一件盛事,它对朝鲜佛教的发展,中朝(韩)两国宗教文化交流,都起过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对于研究中朝(韩)宗教历史文化,具有无可替代和比拟的价值。本文从《高丽大藏经》刊刻前的经籍交流、刊刻缘起、刊刻年代、所据底本及形制、经版庋藏及刷印、文献价值诸方面进行了详尽梳理与考证。此文获浙江省第十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颜洽茂在有关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还有:《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反思和创新》《试论六朝译经中词义发展演变新趋向》《论灌注得义和节缩得义》《於、于在六朝汉译佛经中的特殊用法》《六朝佛经口语词例说》《魏晋南北朝佛经词释》《同素反序词新探》《试论中古译经文体及其对语词的影响》《汉文大藏经国内版本述略》《〈大正新修大藏经〉评议两题》等。此外,还出版了“采用直解方式,即贯通诸家说解,益以新知新见,径用今语注出”(姜亮夫先生语)的《〈金刚经〉〈坛经〉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集“题解、章旨、注释、语译”为一体的《新译〈经律异相〉》(三民书局,2010)。
在敦煌学研究领域,除了参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发表《敦煌本〈坛经〉校议》(《98语言论丛》,杭大出版社,1999),作为蒋礼鸿先生的助手,他还潜心整理蒋礼鸿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第五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并撰写了《读第五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归纳并指出蒋礼鸿先生的研究特色,集中体现在语词研究的五大要旨——解疑、通文、探源、证俗、博引之中。此文后被人大《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1989年第11期),并收入《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在辞书编纂研究领域,除了《利用六朝佛典编写汉语语文辞书》(《辞书研究》,1988年第5期)外,他还发表了《说“逸义”》(《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期)。
本文指出,“逸义”即“义项漏略”。汉语词汇历史积淀深厚,词义系统十分复杂,时过“义”迁,一些词义的传承出现“中断”,这是造成“逸义”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汉语历史词库,应大力搜寻“逸义”。作者以古代注疏和汉译佛经材料为例,说明“逸义”散落在历代的典籍之中,特别是古代的注疏(含当时的辞书)、汉译佛经、诗词曲、笔记小说、语录、民谣、道书、诏令、奏状、碑文、书简等材料中,必须辛勤爬梳、细心钩稽,方能得其所在。除此主张之外,还提出抉发“逸义”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此文后收入《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张永言先生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除了对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颜洽茂参编过《文史工具书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该书荣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中国语言学大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该书荣获首届汉字文化学术奖、第六届中国图书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该书荣获浙江省第七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古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等辞书。
作为蒋礼鸿先生的助手和弟子,颜洽茂策划出版了《蒋礼鸿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并以编委会的名义撰写前言,介绍先生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和鲜明的学术风格和特色;参与出版了《蒋礼鸿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并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卷主编。作为文史学家王驾吾先生的学生,颜洽茂还主编了《王焕镳文集》,即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三 其他贡献
1998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1999年6月颜洽茂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教务部(处)副部(处)长,分管本科教学、教研和教材,致力于新形势下的本科教学教育管理与改革,为奠定本科教学的卓越地位,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新体系尽心尽力。2010年,为支援西部高校,他还赴贵州大学任校长助理二年。颜洽茂承担了多项部省级教改课题,作为副主编,他参与编撰了《中国研究性大学本科教学探索—浙江大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整合培养 追求卓越—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还在《中国大学教学》《高等理科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 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和思考》《构建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与认识》《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等系列教研论文。“构建研究性‘四大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获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五届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合并中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第四届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性大学‘宽专交’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获第六届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作为教育部评估中心专家和省教育厅专家,颜洽茂参加了厦门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以及省内大部分高校的评估、督查、验收等工作。
从2004年开始,颜洽茂连续十多年担任浙江省高考语文命题组长(其中两年为审题组长),承担了全国教育考试规划项目和省厅的高考改革项目,主编了每年的《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语文》(2004年书名为《高考命题剖析与导考·语文》),作为主编还出版了《高考失分例析与得分对策·语文卷》《高考阅卷手记》,为浙江省的高考改革作出了不俗的成绩。
颜洽茂还是浙江省语委专家组组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负责人,主持了全省12个地市(含义乌市)国家一类、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主持完成了省社科联重大委托课题“浙江方言整理与研究”(2013.10结题,证书号2013364,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语言文字政策咨询、语言文字法规制定、语言文字工作五年规划制订、语言文字工作区域推进和三类城市评估、全省大学生经典诵读推广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突出贡献,1997年、2007年先后两次被国家语委授予“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作者简介

 

颜洽茂,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2月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美国Montana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浙江大学教务部副部长。主要从事训诂学、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中古佛教经籍词汇研究。在《中国语文》《中华文史论丛》、人大《语言文字学》《辞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台湾佛光出版社等社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